近年来,淮北矿业集团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聚焦化工新材料领域,以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积极构建开放融合的科创平台,打造协同高效的化工产业生态圈,走出了一条“传统企业不传统发展”的创新之路。
筑 巢 引 凤 打造高效创新强引擎
创新平台是集聚资源的“强磁场”,也是成果转化的“加速器”。面对化工产业技术积累薄弱的挑战,淮北矿业集团积极探索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2022 年,淮北矿业集团成立第一家独立法人科研实体——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并入选省“综合授权+负面清单”试点单位。
“我院通过向高校提供需求计划,采取线上、线下面试等形式,先后引进化工专业人才 21 人,其中引进化工博士2 人。目前,我院研究生以上学历 26 人,占比 63%。”据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刘凯介绍,该院先后获省科技成果赋权+负面清单试点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国资委化工新材料高能级研发平台、省企业研发中心、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新型研发机构、市产业研究院、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技创新平台认定,并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2件。
淮北矿业集团统筹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积极对接高校、设计院所、设备制造厂,依托化工企业资源,链接N家上下游客户,构建了开放协同的化工产业创新链。“十四五”以来,该集团累计荣获全省、行业协会技术奖58项,授权发明专利216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8项。
穿 针 引 线 织密产学研合作网
开放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淮北矿业集团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理念,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58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利安德巴塞尔等42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淮北矿业集团坚定不移实施“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聚焦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化工新材料两大领域,集中力量攻克29项重大课题,并积极承担省、市重大科技攻关专项10 项,在化工环保、新能源材料、可降解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技术突破。
同时,淮北矿业集团通过扎实开展科研赋权改革,对具有真本事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极大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2024 年,该集团完成科技创新投入 24.95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06%,研发投入强度始终位居省属企业前列。
厚 植 沃 土 筑牢人才创新根基
人才是源头活水,创新是不竭动力。淮北矿业集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持续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十四五”以来,该集团引进本科及以上毕业生 1391 人、成熟紧缺人才 206 人,累计 5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时,该集团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育才作用,累计招收培养19名博士后。
工匠大师王忠才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建成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1 个省部级技能大师和劳模创新工作室;淮北矿业工匠学院被评为首批百家全国工匠学院建设点……近年来,淮北矿业集团大力实施工匠建设行动提升计划,累计命名表彰21名工匠大师、159名工匠。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淮北矿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集团在打造化工产业生态圈的进程中,通过机制创新和平台建设,让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聚 焦 未 来 布局产业协同新格局
生态圈不仅是物理集聚,更是化学融合。淮北矿业集团通过打造人才链、资金链、产品供应链和企业文化链,全方位构建产业协同新生态——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动人才双向流动;制定产学研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归集研发费用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支持1.5亿元以上;创新打造化工上下游产品供应链,形成工业化技术工艺包;发挥党建和文化优势,增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互信。
在合作项目方面,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与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重点机构的合作已取得显著进展,在生物基化学品、可降解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成功推进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为淮北矿业集团化工板块的延链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淮北矿业集团通过打造开放协同的化工生态圈,成功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构建了集资源集聚、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于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
面向未来,淮北矿业集团将持续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强化生态圈体系功能,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量”,迈向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高地。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