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0-1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心怀豁达方得温暖

    摘要:法国球星姆巴佩在巴黎圣日耳曼队效力时战功卓著,却在荣膺法甲最佳球员后,未获球队惯例的致敬仪式。面对记者关于球队未给予足够尊重与爱意的质疑,姆巴佩淡然回应:“从别人给予爱那一刻起,我从不计算这份爱有几分

  • 我家的中堂

    摘要:我家中堂,原是一副别具一格的春联。上联“沙溪流水水渗水上下有水”,下联“石道行车车颠车左右无车”,横批“独辟蹊径”。这副春联贴出后,似在荒沙滩上添了几分春意。后来,有幸得书法家孙淮滨先生厚爱,挥毫将其

  • 摘要:画里山村汤青/摄

  • 探访“文脉赓续——桐城派主题文物展”

    摘要:金秋十月,秋意缱绻,我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踏入安徽博物院庐阳馆(老馆)西二楼的临展厅,赴一场与“文脉赓续——桐城派主题文物展”的历史之约。这不仅仅是一次对桐城派文学巨擘的深度探寻之旅,更是一场穿越历史长

  • 烽火连矿山:从血泪到新生的传奇

    摘要:80年前,中华民族为抗击日寇侵略,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凝聚起伟大的抗战精神,备受屈辱的矿山工人也奋起反抗,迎来新生。如今马钢矿业蓬勃发展,我们铭记历史,因为前行需要永恒的精神之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文脉赓续——桐城派主题文物展”

   期次:第8680期   作者:□胡茂勇

金秋十月,秋意缱绻,我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踏入安徽博物院庐阳馆(老馆)西二楼的临展厅,赴一场与“文脉赓续——桐城派主题文物展”的历史之约。这不仅仅是一次对桐城派文学巨擘的深度探寻之旅,更是一场穿越历史长河、触摸中华文化脉络的奇妙邂逅。

刚踏入展厅,一段“六尺巷”的影像复刻瞬间如磁石般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个源自桐城的民间故事,经姚永朴精心记录,已然成为传承桐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鲜活注脚。影像中,邻里之间礼让的温馨场景、和睦相处的动人画面,生动且深刻地诠释了桐城派“文以载道”的精神内涵。那一刻,我仿佛能真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那深邃的处世哲学与高尚的道德智慧,如潺潺溪流般,润泽着我的心田。

展览的序章,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以桐城派作家的游记名篇为引,缓缓铺陈开来。戴名世的《游大龙湫记》,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大龙湫的磅礴气势与灵动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方苞的《游雁荡记》,借雁荡山的奇峰怪石,巧妙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刘大櫆的《游大慧寺记》,则透露出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感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岁月沧桑的深沉思索。一篇篇游记,不仅是名山大川的生动写照,更是桐城派“雅洁”文论主张的直观体现,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磊翁十二真图》册页的展出,更是让我得以见证桐城名士江皋的精彩人生。画中,江皋超脱世俗的神态、追求精神自由的豁达情怀跃然纸上,仿佛穿越时空,与我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

深入展厅,琳琅满目的文物如繁星般散发出迷人的光芒,让人目不暇接。此次展览首次大规模集结了桐城派核心代表人物的珍贵手稿、信札、书画真迹、著作刻本、文房用品等,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方苞的文稿册,字迹工整严谨,一笔一划都尽显他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与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刘大櫆的《海峰文集》,思想深邃如渊,宛如一座智慧的宝库,等待着后人去挖掘、去探索;姚鼐手书的《西园记》,笔力遒劲有力,刚柔并济间展现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与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文物,如同一把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桐城派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对桐城派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

在“古文桐城 归聚千人”部分,我仿佛置身于一座人才济济的文学殿堂。桐城派以“义理、考据、辞章”为宗旨,汇聚了来自全国十余省的千余名作家,他们如璀璨的星辰,汇聚在一起,铸就了清代文坛的辉煌。这些作家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背景,却因对文学的热爱与对桐城派理念的认同而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学力量,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文学之路,宛如夜空中的明灯,指引着后人前行的方向。

“著书立言 翰墨留香”部分,通过文房用品和著作刻本,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桐城派作家为文治学的严谨态度与执着追求。精美的文房四宝,不仅是他们创作的工具,更是他们精神的寄托,每一件都蕴含着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著作刻本则是他们思想的结晶,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每一页都承载着他们的智慧与心血。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位无声的讲述者,诉说着他们的故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充满了敬仰与钦佩。

“为官从教 经邦济世”部分,无疑是最令我难忘的。这里不仅展示了桐城派作家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卓越贡献,还通过互动艺术装置、多媒体等现代展陈技术,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翻板装置墙上的历史资料,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对桐城派作家的政治作为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书籍造型打卡墙则成为了我与历史合影的独特背景,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文人并肩而立;L 型原木休息区则让我在参观之余,能够静静地坐下来,细细品味这场文化盛宴带来的震撼与感动。这些巧妙的设计,让展览充满了趣味性与互动性,拉近了我与历史的距离,让我仿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

此次展览还贴心配套推出了图录《桐城派文物图鉴》,让我能够将这份珍贵的文化记忆带回家中,细细品味,慢慢回味。展厅内营造的书香墨韵氛围,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充满智慧与灵感的殿堂,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离去。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决心。我愿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