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救人一命,是人生的幸运和缘分。”10月15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的捐献床上,来自淮南的23岁小伙胡乐杰感慨道。这一天,他在合肥完成了5年前偶然签下的那份“生命之约”,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位素昧平生的患者生命。
为捐献甘愿放弃假期
时间回到 2020 年 9 月。彼时,刚满 18 岁的胡乐杰考入淮南联合大学。入学不久,他路过淮南市红十字会在学校开展的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活动现场。得知只要多留一点血样,就可能挽救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胡乐杰没有犹豫,选择留取宝贵的“生命种子”。“给需要的人留一份希望,给黑暗中的人一点光亮,这是多有意义的事。”
一晃 5 年过去,今年 8 月,已毕业在外地工作的胡乐杰接到了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听到自己的血样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他十分欣喜,“没想到自己真的会遇上这种缘分。”
其实,接到消息时,胡乐杰正负责一个重要项目,工期紧张,任务繁重。但为了不耽误捐献准备,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赶回淮南,配合完成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然而,第一次体检时,胡乐杰有个别项目没过关。慎重起见,红十字会让他调整一段时间后进行了二次复检。这次,体检通过了,胡乐杰终于安心了。
接到捐献通知后,为了不影响工作,胡乐杰连国庆假期都没有回家,而是选择加班赶进度,直到10月7日晚才赶回淮南。不仅如此,直到捐献临行前,胡乐杰才轻描淡写地和家人说了此事。令他感动的是,自己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
“这是救人性命的大好事,行善积德,也是我们家的一贯传统,我们支持!”胡乐杰的父亲说。
10月15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经历4个多小时的采集,胡乐杰成功捐献324毫升“生命种子”,完成了这场跨越5年的“约定”。
家风孕育真善美
胡乐杰的善行担当,离不开家风家教的影响和传承。胡乐杰自幼跟着爷爷生活,爷爷是一位退役军人,常给胡乐杰讲部队的故事,讲男儿报国的责任和家国情怀。爷爷的教诲和所言所行,将一颗颗“责任”与“奉献”的种子,早早地播进胡乐杰幼小的心田。
而同为军人的叔叔更是在部队立功受奖,那耀眼的喜报和军功章,不仅是一家人的荣誉,也成了胡乐杰成长路上最生动的“教科书”。
胡乐杰的父母虽然都从事普通职业,但他们都是热心奉献的无偿献血志愿者。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胡乐杰从小就懂得,奉献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责任。
“我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遇到能帮别人一把的时候一定要伸手,不论能力大小,都要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做点贡献。”胡乐杰坦言,希望自己也能给妹妹做个好的榜样。
青春践行奉献之路
2021 年,大一结束后,胡乐杰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像爷爷、叔叔一样,参军报国。
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家的支持。为了体能达标,顺利入选,胡乐杰利用课余时间刻苦训练,经过两次报名考核,最终如愿以偿穿上了那身向往已久的军装。
新兵连集训,胡乐杰的成绩起初并不理想。为此,他横下一条心,硬是在班长严苛的监督和带教下,靠拼、磨、练,攻坚克难,后来竟然在十公里长跑中超越了久经沙场的排长,令大家刮目相看。后来,胡乐杰被分配到山区一所监狱执勤,任务艰巨,他也坚持值好每一班岗。
2023年秋,服役期满的胡乐杰退伍回到淮南联合大学,重新开启了校园生活。虽然身份从军人变回了学生,但他身上的那份担当与奉献精神却没有改变。
在学校期间,胡乐杰加入了学院的社会实践部,参加了校国防志愿服务团,经常带着同学们到周边养老机构,开展敬老爱老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从家庭,到校园,到军营,到社会……这位 23 岁的青年一路成长、一路奉献,每一步都坚实有力,闪耀着光芒。
(任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