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1-0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第37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启幕

    摘要:本报讯11月1日,第37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在采石矶芳草地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诗歌节由中国诗歌学会与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诗词爱好者踊跃参与。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钱志熙在活动

  • 多元互动释放活力

    摘要:本报讯10月25日,芜湖市弋江区白马街道总工会等单位联合举办“青春聚邻·活力同行”青年职工秋季趣味运动会。运动会设“青年职工协作区”与“职工亲子互动场”两大板块,“双人跳跳”“三人四足”等项目精彩不断

  • 球台竞技碰撞激情

    摘要:本报讯10月25日至26日,“中国梦·劳动美”2025年宿松县职工乒乓球混合团体赛在县体育中心激情上演。此次赛事由宿松县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主办,39支代表队、230余名职工选手踊跃参赛。赛场上,乒乓

  • 艺绽舞台尽显风采

    摘要:本报讯10月28日,“致敬劳动者——六安市首届开发区(工业园区)职工文艺展演”在霍山县举行。活动集中展示了各县区总工会选送的优秀节目,由企业职工自编自导自演。展演在开场鼓舞《鼓狮贺年诞》中拉开序幕,诗

  • “百戏入皖”进社区

    摘要:11月2日,“百戏入皖星耀合肥”进社区惠民展演活动走进合肥庐阳区大杨镇五里拐社区,带来庐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葛传红吴海燕/摄影报道

  • 六安原创红色民歌剧《大别山之恋》即将赴沪演出

    摘要:本报讯为进一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上海与六安两地文旅交流合作,六安原创红色题材民歌剧《大别山之恋》将于11月6日在上海上演。此次活动是沪皖两地红色文化交融的又一重要举措。《大别山之恋》以波澜

  • “工BA”热背后:工会暖力筑就职工“加油站”与企业“黏合剂”

    摘要:10月28日是合肥市包河区“工BA”决赛夜,包河区工人文化宫篮球馆内气氛热烈。第三名、第四名决赛中,骆岗街道中建五局二公司队队长文世玉大声叮嘱队友:“还剩两秒,再罚进一个,比赛就稳赢啦!”最终记分牌定

  •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整顿和加强全省工会组织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相继建立。为表彰工会组织及广大职工群众的奋斗精神与重要贡献,确认工会组织和会员群众在人民民主政权下的法律地位与工作职责,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1950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BA”热背后:工会暖力筑就职工“加油站”与企业“黏合剂”

   期次:第8696期   

10月28日是合肥市包河区“工BA”决赛夜,包河区工人文化宫篮球馆内气氛热烈。第三名、第四名决赛中,骆岗街道中建五局二公司队队长文世玉大声叮嘱队友:“还剩两秒,再罚进一个,比赛就稳赢啦!”最终记分牌定格在33:31,队员们汗水浸透球衣,全场观众呐喊声震耳欲聋,这场业余赛事的热血程度丝毫不逊专业赛场。

金秋十月,这场席卷包河区各级各类企业职工的篮球盛宴持续升温。赛事虽已落幕,但回望持续两周的赛程,其意义远超输赢。竞技场上,是汗水与激情的碰撞;而在职场与生活的大画卷中,它悄然成为抚慰人心的职工“加油站”与凝聚力量的企业“黏合剂”。

对整日忙碌的职工而言,“工 BA”是切换身份的开关。一位参赛队员感慨:“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就是下班后和队友一起冲向球场。”在这里,他们抛开程序员、会计、销售、工程师等身份标签,成为并肩奔跑、传球、掩护的兄弟。每一次漂亮配合都引爆全场欢呼,每一次暂时落后都有队友热血鼓舞。这片篮球场,成了释放压力、重燃活力的心灵“加油站”。职工们从工作疲惫中抽离,在运动快乐中“充电”,以更饱满的精神回归岗位,形成“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良性循环。

“工 BA”的魅力不仅作用于个人,更能在团队和企业层面引发奇妙的“化学反应”。赛场上,不同部门同事为共同目标拼搏,一个眼神、一次扶持,企业发展中亟需的默契在球场上自然生长。赛场边,后勤同事组成给力啦啦队,领导化身“粉丝”呐喊助威。这场联赛如同一种高效的“团队黏合剂”,打破了“部门墙”,将同事关系升华为“战友”情谊。这种在并肩作战中凝聚的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转化为工作中的强大凝聚力与战斗力,成为企业文化的宝贵财富。

“工BA”比赛将常年开展,横跨街镇、行业、企业,成为工会服务新纽带。包河区工人文化宫呈现出橙红和橘黄相间的色彩,中庭的红橙艺术飘带象征着工会与职工之间的“双向奔赴”。包河区总工会副主席潘杰表示:“服务不能拍脑袋,要贴着职工的心。工会不仅是职工权益维护者,更是幸福感营造者。通过策划贴近职工需求、深受职工喜爱的文体活动,将服务从文件、口号落实到球场、笑声中,让职工感受‘娘家人’的关怀。”

赛事不停,活力不散。包河区“工BA”热潮持续,篮球场上的呐喊、书屋里的灯光、服务台上的笑容,滋养着城市肌理。工会温度,不在口号,而在每一次精准服务的用心发力——让职工累了能歇脚、闲了能充电、难了有人帮,这便是最动人的“工会力量”。(李春道 本报记者 胡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