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进一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上海与六安两地文旅交流合作,六安原创红色题材民歌剧《大别山之恋》将于 11 月 6 日在上海上演。此次活动是沪皖两地红色文化交融的又一重要举措。
《大别山之恋》以波澜壮阔的大别山革命历史为背景,以金寨县 105 岁老人为红军哥哥守候一生的故事、金刚台妇女排“八姐妹”事迹为原型,多角度塑造金刚台妇女排排长“ 桂 花 ”的 鲜 活 形 象 。剧中不仅串联起立夏节起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壮阔史实,更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别山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慢赶牛》等经典曲目融入剧情,让“坚贞忠诚、牺牲奉献”的大别山精神随着悠扬旋律自然流淌,浸润观众心灵。
今年以来,六安市与上海市在红色文化领域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两地成功举办了上海·六安文旅嘉年华专场推介会,开行了4趟“乐游长三角·坐着高铁寻游六安”红色旅游专列,累计输送上海游客超1200人次。此外,联合中共一大纪念馆打造的“红漫大别山”展览已在上海松江、金山等地举办了 5 场线下展和2场线上展,通过“星火燎原”等主题篇章生动展现两地红色渊源。
目前,演出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上海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一直深受观众喜爱。此次《大别山之恋》赴沪演出,标志着沪六两地红色文化交流从“单向输出”升级为“双向互鉴”。当大别山的民歌旋律在黄浦江畔响起,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红色基因跨区域传承的生动实践。(本报记者 胡茂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