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的核心工作就是把“零工驿站”办实办好,让企业招到合适的人,让咱们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儿干,真正把“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工会就业援助行动落到实处。
咱们义城街道辖区里,常住人口约1.6万人,回迁居民多、小商户多,还有不少中老年人想找份灵活的零工补贴家用。在和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我常听到他们念叨:“想有个靠谱的地方找活儿。”其实早在去年,我们就办过“滨湖就业市集”,帮不少人牵线找到了工作。今年9月,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深化调整,在龙咀湖社区筹备组办公场所挂牌成立“滨湖沁园零工驿站”,就是想打造固定的“就业桥梁”。
从“零工驿站”挂牌到现在,我们没闲着——一边挨家挨户走访辖区企业、小商户,摸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工人,是要长期工还是临时工,工资待遇如何;另一边,我们在社区大厅设登记点,提供简历打印服务等,还让社区小管家上门时,把有求职意愿的居民信息一一记下来。现在,“零工驿站”已经登记了1042个岗位、49名零工人员,两个月时间帮5个人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虽数量不多,但每促成一次就业,我心里都挺踏实。
11月11日,我们在“零工驿站”办了线下招聘会,效果还挺好,27 家企业参与招聘,带来近千个岗位,有操作工、服务员、保洁员等,还有适合年轻人、退役军人的文员岗、技术岗。看着大家围着企业招聘人员问这问那,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我觉得这事儿办对了。
不过我也清楚,光靠办一场招聘会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一来,我们工会经费有限,不可能天天办大型活动;二来,企业要的人跟居民的技能、期望有时候对不上号,不是一场招聘会就能精准匹配的。所以我琢磨着,招聘会不能办完就结束,关键是要让它变成一个持续发力的“资源库”。我们把所有来招聘的企业的岗位信息都收集起来,后续在辖区里持续推送、精准推荐,把一场活动的能量尽可能放大、延长。同时,咱们“零工驿站”也不只是牵个线,现场还提供法律咨询,为大家解答劳动合同、工资待遇这些常见的疑问。
对我来说,“零工驿站”不只是一个工作项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接下来,我会继续把驿站的事儿推深做实,多摸需求、多找岗位、多搭桥梁,努力让企业用工有保障,居民就业有支持,让我们的“小”驿站托起“大”民生。(本报记者 胡潇/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