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场上,选手们正在专注比赛,展现出扎实的技术功底与专业素养。 (合肥高新区总工会供图)
当“高新科技”与“工匠精神”发生“量子纠缠”,一场技能竞赛如何淬炼出“科里科气”的工匠?11月12日,在合肥市中安创谷科技园内,2025年合肥高新区首届量子信息领域职工技能竞赛给出了生动的答案。
这场竞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合肥这座“创新之城”所进行的一场“关键人才蓄能”。
产业崛起 催生人才需求
在合肥市高新区,量子科技正迸发出蓬勃的产业活力:核心企业超 30 家,产业链企业超 70 家,覆盖量子计算、通信、测量三大领域,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量子产业生态圈。产业的飞速发展,将“人才”这一核心要素推至台前。
“量子产业蓬勃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既是产业需求,也是工会的责任。”高新区总工会主席孟伟巍如是说。
此次竞赛由合肥市总工会、高新区管委会指导,合肥高新区总工会主办,吸引了来自国盾量子、中电信量子、国仪量子、问天量子等量子科技龙头企业,以及合肥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院校40余名选手同台竞技。这场比赛俨然成为量子科技人才“练兵场”。
比赛聚焦量子信息三大核心方向——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测量,设立量子计算编程、量子通信编程、单光子探测性能标定三大赛项,采取“理论+实操”双重考核模式,全面检验选手的理论功底与实际应用能力。理论笔试夯实专业基础,实操环节则直面真实技术难题,切实做到“以赛验能、以赛促用”。
“精兵”集结 赛场也是“练兵场”
赛场内,键盘敲击声清脆急促、此起彼伏。电脑屏幕上,代码行行跃动,如织流转。
量子计算编程赛项中,选手争分夺秒优化线路、探索高效算法;量子通信编程环节,代码如织,考验协议理解与系统稳定性调控能力;单光子探测性能标定项目中,选手精准操作精密设备,细致完成探测与数据分析,展现出扎实的技术功底与专业素养。
在这场竞赛中,“00”后崭露头角。来自中电信量子的田月年仅 24 岁,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她坦言此次竞赛最大的挑战在于知识覆盖面的广度。“量子计算的编程过程会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对参赛者跨界融合要求较高。”田月告诉记者,“所以我在备赛阶段就训练自己在不同思维模式之间不断切换。”
凭借出色的表现,田月最终荣获“量子计算编程”项目一等奖。对于未来的工作规划,这位年轻的获奖者展现出清晰的思路:“我会尝试将备赛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高效编程技巧和算法优化思路进一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为推动公司量子计算技术的实际应用与落地,贡献我们年轻一代的智慧。”
以赛为翼 破浪量子“大海”
此次竞赛评审会主任——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世彪告诉记者:“科目设置兼顾‘基础普及’与‘高端选拔’,适配人才梯队建设需求。竞赛进行真实场景模拟,既要还原实际工作中的知识以检验选手实战能力,又要建立清晰可量化的评判标准确保公平性。”
唐世彪进一步介绍,此次竞赛重点考验选手三方面的能力:如对天衍平台等核心工具的掌控力,关乎技术自主可控;场景化攻坚能力,如BB84窃听防御设计,契合国家安全需求;单光子探测器性能校准等工程化落地能力,支撑产业规模化发展。“希望选手们能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保障精度,以快速学习力适配技术迭代,为量子信息产业服务国家战略注入核心动能。”唐世彪说道。
“我们期盼量子信息领域技能竞赛能走出高新区,走出合肥市,甚至走向长三角更广阔的舞台。”高新区总工会副主席赵龙华表示。这场竞赛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高新区推动量子科技“产学研用育融”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
行业高质量发展既需顶尖科学家引领,也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据悉,今年以来,高新区总工会围绕高新区“5+2”主导事项已经成功举办了首届技术经理人大赛、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师技能竞赛等一系列赛事。通过赛事牵引,高新区将进一步促进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从理论突破迈向场景落地,并为量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工匠力量”。(本报记者 余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