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近年来,我省在量子未来产业领域锐意突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量子科技与产业中心建设已全面启动,其发展成就可概括为“四个持续”。
产业技术创新取得持续突破。在“九章”“祖冲之”等国际级重大原创成果之外,我省通过科技攻坚计划,重点支持并成功突破了高性能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调控等关键技术,推动超低噪声探测器等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量子场景应用实现持续跃升。应用生态加速构建,合肥量子城域网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典型案例。行业应用深度拓展,国网安徽电力建成了全国首个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中电信量子推出的密话密信产品用户已突破600万,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
量子企业培育得到持续加强。产业主体蓬勃发展,国盾量子成功上市,成为全国量子领域首家上市公司。中电信量子集团作为央企首家量子公司落户安徽,注册资本达 30 亿元,并与国盾量子实现强强联合。在全球量子企业前 20 强中,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三家企业上榜,占我国入选企业总数的75%。目前,全省量子产业链相关企业已突破 100 家,领跑全国。
产业生态营造持续加力。政策与空间支撑有力,《安徽量子产业园区(先导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率先建成了40万平方米的量子未来产业科技园。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连续五年成功举办量子产业大会,使其成为国内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科技金融精准赋能,将量子产业作为重点支持方向,通过基金签约、项目合作等方式,体系化地支持产业发展。
在此坚实基础上,合肥市作为核心承载区,在推动量子科技从“源头创新”到“产业集聚”的过程中,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路径。近三年,全市量子领域通过成果转化设立企业21家,67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培育集聚量子产业链企业93家,居全国首位。
在推动量子科技从“源头创新”到“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合肥市探索形成了系统化的推进路径。合肥坚持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筑牢创新根基,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一院三平台”基础研究体系,并建立“揭榜挂帅”机制,联合中国科大等机构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墨子号”“九章”等重大成果涌现,“京沪干线”落地运行。
与此同时,合肥高度重视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加速科技价值释放。通过完善“沿途下蛋”机制,建立从成果研判到场景应用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支持国盾量子成为全球首个独立上市的量子通信公司,并加快建设安徽量子产业先导区,其中核心承载平台——量子产业科技园已建成投用。
在优化产业生态方面,合肥持续加强政策引导、金融支持与场景构建。率先出台量子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与专项政策,设立总规模 100 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实施“量子+”场景行动,覆盖政务、金融、能源等 20 多个领域。连续五年承办量子产业大会,推动项目签约与成果发布,显著提升了合肥在量子领域的社会认知与产业影响力。
下一步,我省将紧抓“十五五”量子科技发展机遇,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力以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 (本报记者 何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