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1-21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从“濒危鸭”到“国保鸭”:一只巢湖麻鸭的十六年逆袭路

    摘要:“嘎,嘎,嘎……”冬日的清晨,白霜覆盖着金色的田野,在合肥市庐江县泥河镇的沙湖牧业保种场内,声声鸭鸣划破乡村的宁静。成群结队的巢湖鸭或在碧波中嬉戏,或在岸上踱步,成为一道灵动的风景。这群看似普通的麻鸭

  • 萌娃巧手迎小雪

    摘要:11月20日,巢湖市含山县铜闸镇塔岗幼儿园开展“指尖冰雪迎小雪”手工实践活动。课堂上,老师通过讲解小雪节气的习俗与特点、制作雪人、剪雪花等形式,提升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感受传统节气的魅力,迎接小雪节气的

  • 安庆:空中巡查+AI”助力大气污染防治精准管控

    摘要:本报讯近日,安庆市城区部署了两套“大疆无人机机巢”系统,建成“安庆市生态环境无人机巡航场”体系,成功打造了“空中巡查+AI”污染防控新模式。该机场巡航场通过精心设计自动巡航线路,兼顾监测站点(断面)干

  • 马鞍山创新“音乐节+招聘”模式提升人才招引精准度

    摘要:本报讯今年以来,马鞍山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探索开展“音乐节+招聘会”等新形态、新模式,着力拓宽招才引智渠道,精准搭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对接平台,实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互促共进。

  • 我省“三类住房+三项改造”筑牢住房保障网

    摘要:本报讯日前,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十四五”以来,我省始终把住房保障摆在民生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我省住房保障工作,主要涵盖“

  • 我省量子产业“从无到有”形成全国领先集群

    摘要:本报讯日前,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近年来,我省在量子未来产业领域锐意突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量子科技与产业中心建设已全面启动,其发展成就可概括为“四个持续”。产业技术创新取得持续突破。在“九章”

  • 摘要:邮发代号:25-36全年定价:216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订阅电话:0551-69115927宣传企业成就传播工会声音讲好职工故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濒危鸭”到“国保鸭”:一只巢湖麻鸭的十六年逆袭路

   期次:第8709期   

“嘎,嘎,嘎……”冬日的清晨,白霜覆盖着金色的田野,在合肥市庐江县泥河镇的沙湖牧业保种场内,声声鸭鸣划破乡村的宁静。成群结队的巢湖鸭或在碧波中嬉戏,或在岸上踱步,成为一道灵动的风景。这群看似普通的麻鸭,刚刚进入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完成了一场历时十六年、从濒危到复兴的“逆袭”。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 940 号公告,正式将巢湖鸭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这不仅是安徽省目前唯一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地方鸭品种,也是继皖西白鹅之后,安徽省第二个荣膺“国保”称号的水禽品种。一只鸭子的命运转折,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乡村产业振兴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濒危困境 一颗“明珠”的蒙尘与浴火重生

巢湖鸭,俗称巢湖麻鸭,原产于庐江县、巢湖市一带,是以庐江县为核心产区的中型蛋肉兼用型地方鸭种。

然而,这颗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明珠”,也曾蒙尘。受外来高产鸭种的冲击,巢湖鸭的饲养量一度呈断崖式下滑。1982 年,产区饲养量约 500 万只;到2007年,已锐减至约200万只;至2021年,群体数量仅剩11.5万只,保护形势异常严峻。

“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在我们手上没了!”这成了当地畜牧工作者和养殖户的共同心声。一场漫长的“生命保卫战”就此打响。

时光回溯至 2008 年,庐江县在同大镇成立了巢湖麻鸭原种保护站,划定了保种单位,建立了原种保种场,为这一珍贵鸭种筑起了最初的“避风港”。

然而,保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一场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席卷而来,导致原来的保种场严重水毁,上千只核心种鸭的存续命悬一线。

“那真是心急如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庐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记忆犹新,“这些种鸭是我们保种的根基,一旦损失,前期多年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一场紧急救援行动迅速展开。在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庐江县农业农村局火速成立技术专家组,辗转多地调研选址。最终,在泥河镇政府与镇畜牧部门的全力配合下,保种的“火炬”成功传递至位于泥河镇的安徽省沙湖牧业有限公司。

“从‘省级保护’到‘国家级保护’,这不仅是级别的提升,更是对我们多年来保种工作的最高认可。”回顾这场跨越了十六年的接力,庐江县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何基保感慨万千。“看到巢湖鸭的种群从核心的千余只,繁衍至全县约 13 万只的规模,我们坚持几十年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科技赋能 一双“数字翅膀”助力现代化养殖

走进如今的沙湖牧业保种场,传统的鸭棚已悄然变身成为现代化的“数字公寓”。智能饲喂系统定时定量精准投喂,温湿度传感设备自动调节场内环境,体重动态采集系统实时监控着每一只鸭子的生长状况……技术人员轻点手机APP,通过智慧大数据平台就能实现远程管理,尽在掌握。

“这就是我们的‘数字农业工厂’。”沙湖牧业负责人许章四自豪地介绍,“通过对保种场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升级,实现了对鸭群生长环境的全流程精准管控,不仅显著降低了疫病风险,更大大提升了保种和养殖的效率。”

目前,该保种场内保护核心群存栏种公鸭80只、种母鸭800只,建立了80个家系,选育后备种鸭约5000只。科技的翅膀,让巢湖鸭的保种工作从“活下来”迈向“活得好”。

品牌打造 一辆“网络快车”驶向全国市场

保护,绝非锁在基因库里的静态保存,而是一条活态传承、产业融合的发展之路。线下养得好,更要线上卖得火。

沙湖牧业注册了“庐州沙湖”“庐州麻”等品牌,不仅销售鸭苗,还大力开发深加工产品,推出了咸鸭蛋、双黄蛋、咸鸭、鸭蛋挂面等系列产品,极大地提升了附加值。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群乡土美味搭上了网络直播的快车。“今年光是鸭苗就卖了50多万只,我们的咸鸭蛋、咸鸭等产品更是卖到了全国各地。”许章四说。在企业的直播间里,4 位主播正热情地向全国网友推介巢湖鸭产品,让这种乡间风味,通过网络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庐江县农业农村部门着力打造“庐州沙湖”品牌,推动产品成功进入合肥、南京、上海等城市商超及当地民宿、农家乐,线上线下双渠道拓展,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产业兴农 一股“共富春水”激活乡村振兴

巢湖鸭的保护与复兴,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智囊团”支撑。省、市、县建立了专家负责制,合肥市农业农村局携手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为巢湖鸭的保种、选育、疫病防治等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护航,确保了巢湖鸭产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的兴旺,最终要落脚到农民的增收和乡村的振兴。沙湖牧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带动周边400余户农民从事巢湖鸭养殖,形成了从保种、孵化、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在这儿干活离家近,收入也稳定,还能学到科学的养殖技术,挺好的!”在保种场上班的八里村村民许付乐呵呵地说。目前,沙湖牧业拥有 10 多名固定用工,高峰期可提供 50 多个务工岗位,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今年通过线上线下全面发展,预计巢湖鸭产业链总的销售额能达到1000万元以上,共发展了400户专业养殖户,户均增收 2.5 万元以上。”何基保指着水中成群结队的麻鸭跟笔者算了一笔账,“入保之后,订单量迅速增长,明年的效益肯定会更好!”

如今,巢湖鸭在庐江县、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等地的年饲养规模已恢复到约 60 万只。一度式微的巢湖鸭,正扑腾着有力的翅膀,从“濒危鸭”蜕变为“国保鸭”“数字鸭”“品牌鸭”,真正成为激活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凤凰”,唤醒了乡村振兴的又一个春天。(钱良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