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安徽省首家以工匠为主题的博物馆——黄山市工匠博物馆正式开馆。这座博物馆以文物展示、展板介绍、多媒体呈现、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多维度展现指尖技艺,彰显工匠精神。
一方天地凝精艺
黄山市工匠博物馆的项目业主为黄山市总工会,其坐落于黄山市屯溪区天都大道13号黄山市总工会三楼,占地面积约为550平方米,目前已实现所有区域免费对外开放。展厅以高级灰与木色为主色调,辅以温暖柔和的灯光,着力打造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凸显徽风皖韵的展陈空间。
黄山市工匠博物馆由入口前厅、序厅和“登堂入室”“匠心铸梦”“切磋琢磨”“薪火相传”四个主题展区组成。
漫步于“登堂入室”展区间,既能领略到由砖、木、石、竹构成的徽州诸雕之美,又能体味到徽州版画的典雅静穆,还可目睹徽州漆器的光彩绚烂。
一踏入“匠心铸梦”展区,目光便会被四面LED显示屏所牢牢吸引。记者看着屏幕上滚动播放的黄山市134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的照片及荣誉介绍,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锛凿斧锯铲,刨钻尺锤锉……“切磋琢磨”展区的墙上悬挂着的108件木工工具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它们不仅是老木匠们赖以生存的“家伙式儿”,更是对传统木工技艺的高度凝结。另一边的桌子上摆放了数十种榫卯结构模型,虽形态各异,但都蕴含着不用一钉一铆也能严丝合缝的精妙。
“薪火相传”展区记录了近年来黄山市各界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见证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坚定步伐,发人深省,同时也催人奋进。
大师劳模齐助力
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徽墨歙砚,承古求新、工艺精湛的万安罗盘,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的徽州剪纸……黄山市工匠博物馆现有200件藏品。
“所有藏品全部来自于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劳动模范的无私捐赠和无偿借展。”黄山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10月21日,黄山市总工会发布了一则展品征集公告,一批单位和个人积极响应,纷纷拿出“看家宝贝”,全力支持黄山市工匠博物馆的建设。
“黄山市工匠博物馆的建成既是弘扬工匠精神、保护非遗传承的喜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作为手艺人,我们应当给予关心和帮助。”怀揣着这样的初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技术能手洪建华不仅将小叶紫檀摆件《徽州人家》和多次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竹雕笔筒《梅花》无偿借予黄山市工匠博物馆展出,还捐赠了竹刻笔筒《王质观棋》、108件木工工具和1件手作工具。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洪建华的“徽州门楼”竹雕作品是盛装亮相的“美好安徽”彩车的一个重要构件。洪建华带领3名能工巧匠,耗时一个多月1:1复刻了“徽州门楼”竹雕作品,将其捐赠至黄山市工匠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黄山市工匠博物馆中不仅珍藏了传统手工艺精品,还收纳了新时代徽匠技术攻关的智慧结晶,全国劳动模范姚文华和班组成员共同使用过的索道滑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姚文华曾是一名黄山索道检修工,多年来,他带领班组成员率先设计了安装钢丝绳专用检修平台,创造性地修复了损坏的风速仪,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索道收车时间从31分钟减少到16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力促匠心入人心
如何传承徽州技艺?如何弘扬工匠精神?如何促成老手艺与新工艺的完美融合?
2016年5月,面向黄山市的“徽州百工”竞技评比活动应运而生。如今的“百工”并不局限于传统手工业,而是全面覆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4年来,“徽州百工”竞技评比活动吸引了全市超10万人次参加。
与此同时,打造一座以工匠为主题的博物馆一事也逐渐被提上日程。2019年9月29日,黄山市工匠博物馆拉开建设大幕。终于,在历时九个多月后,黄山市工匠博物馆终于与世人见面。
美国博物馆学界的重要文献《新世纪的博物馆》中提到:“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于黄山市工匠博物馆而言,成为思想引领阵地、匠心营造阵地、对外交流阵地是黄山市总工会对其寄予的三点厚望。
“我们希望,黄山市工匠博物馆不仅仅是‘建起来’,更能被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真正地‘活起来’。”黄山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未来,黄山市总工会将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和场所开展书画展览、阅读沙龙、劳模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人走进工匠博物馆,了解工匠文化,践行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 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