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06-23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云端”音乐会传递中法携手抗疫情谊

    摘要:在第39届法国音乐节开幕之际,巴黎中国文化中心21日携手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旅法艺术家举行“艺术抗‘疫’国韵流芳”——“云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会,传递中法两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同抗疫的深厚情谊。在“

  • 女职工大学堂开讲

    摘要:本报讯6月17日,由肥西县总工会主办,肥西县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肥西县三河镇工会委员会承办的以“新时代新女性新起点新征程”为主题的全县女职工大学堂在肥西县三河镇开讲。此次活动邀请《庐州家长课堂》专家库

  • 开展瑜伽健身为职工“送健康”

    摘要:本报讯近日,界首市总工会开展瑜伽健身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活动,促进职工身心健康,营造和谐健康的工作氛围。界首市总工会邀请了专业的瑜伽老师进行指导,针对广大女职工因长期伏案办公、在生产一线工作等原因造

  • 蚌埠市博物馆“魔墙”让文物“活起来”

    摘要:“魔墙”前,小观众们正在查看感兴趣的文物近日,蚌埠市博物馆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外地游客驻留,散发着远古气息的文物正在走进大众视野,与参观者近距离“互动”。博物馆里上新的“神器”——“互动展示魔墙”前更是聚

  • 传统体育进校园

    摘要: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今年6月份以来,滁州市教体局启动市直、两区“2020年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积极推进传统体育走进各中小学校,让广大青少年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加深对传统体育的了解和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培

  • 全民健身网球同行

    摘要:6月20日,“启航杯”2020年合肥民族团结进步健身活动网球邀请赛在合肥市瑶海区星月湾网球俱乐部开幕,吸引了众多网球爱好者参赛。网球场上正在比赛的这位小将叫朱庆旺,今年19岁,是本次邀请赛中年龄最小的

  • 端午节与龙舟文化

    摘要: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五、重午、重五、夏节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都有过这个节日的习俗。“端午”两字最早出现在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

  • 程晖:用“天空之眼”记录大美黄山

    摘要:在黄山,说起航拍,程晖的网名“巴士”要比他的本名响得多,这位航拍摄影师是出了名的“网红飞手”。“每次拍摄,为了捕捉最美的光线都需要起早摸黑,精彩瞬间是需要等待和付出的……”说起如何与航拍结缘,程晖表示

放大 缩小 默认

端午节与龙舟文化

   期次:第7378期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五、重午、重五、夏节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都有过这个节日的习俗。

“端午”两字最早出现在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尽管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可至今相沿不衰。每到这一天,在民间仍可见悬钟馗像、挂艾叶昌蒲、吃粽子、喝雄黄酒、系彩线、穿花裹肚等。而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中,流传最广的要数赛龙舟活动,其风格独具,堪称中国一绝,已经形成海内外闻名的中国龙舟文化。

关于赛龙舟的趣闻,说法颇多,但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始自纪念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人,出生于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据梁代吴均所著《续齐锴记》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指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宋代诗人陆游更是把屈原家乡汨罗江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场面描绘得生动非凡。他在《归州重五》一诗中写道:“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在端午节的秭归县汨罗江畔,我们可以看到: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扛着龙头,先到屈子庙前进行祭礼和朝拜,祭毕之后分成青龙舟、黄龙舟、白龙舟等几个组,划手们都穿着同一颜色的服装,与罗伞旌旗色彩相配。到时一声炮响,众舟似离弦之箭,争先恐后驶向终点。此刻,两岸助威人群激昂,水中龙舟鞭炮震耳,一派热闹喜人景象。

当然,关于赛龙舟的起源还有其他说法。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在《端午考》中说:“端午节本是五月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水乡部落的人们,受到蛇虫、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灾害,人们尊奉想象中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把船建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到端午节进行竞渡,以示对龙的尊敬,表明自己是龙的传人。

至于最早记载龙舟的文字,见于《穆天子传》。它记载了在周穆王时就出现了龙舟,要比屈原投汨罗江的时间早六百多年。

不管龙舟起源于何时,重要的是它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1985年,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市成立,龙舟竞赛被原国家体委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也先后把该项目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古老的中国龙舟文化已走出国门。(邬时民)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