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长江之畔,我对长江有着格外的情感;喝着长江水长大,我能嗅出江水的气息。长江不以清澈见长,却以活性著称,浪里淘沙也是自身历练的过程。长江所展示的是龙一般的身躯,永不停歇的态势,诸多故事在沧桑的历史中鲜活着。
长江,与城池相伴,血脉的涌动彰显了母亲河的情怀,城市进程中记载了它默默的付出。当然,它也有起伏的落差,寂静、舒缓、欢腾、咆哮,犹如一个个音符,铸就了长江美妙的乐章。长江,流淌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
今夏,长江沿线汛情告急,水域越来越宽,江面越来越高,仿佛地表都在下沉。长江更换了装束,展现了另一种形态,往日的洒脱已被不羁所替代,甚至伴有肆虐。在风的裹挟中,它翻卷着,汹涌着。暴雨如瀑布挂在空中,有质感,与它交融着,接纳着。
接近江边,我不安地察看它的高低,聆听它的声音,揣摩它的心情。岸边的树木、栏杆、台阶等一一被涌来的洪水纳入怀抱,涛涛江水以强劲的张力发出不同的声音,时而清脆,时而嘶哑,像是在诉说。
江水的异变牵动人心。当放下江堤第一道闸门的时候,市民们的心情跟着低沉起来,连空气也好像凝固了。江堤上,人们不再有悠然的神态和欣赏的目光,有的只是关注与焦虑。水位不断上涨,轰然落下第二道闸,紧接着第三道闸又巍然而出,一切是那样的凝重。
面对江水,我们平时是那样的优雅。但是疯狂的洪水,我们必须勇于面对。一颗颗赤诚之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有的用眼睛,有的用心灵,有的用身体,与防洪大堤一道,共同筑起了看得见看不见的长城。
一支又一支人马奔赴巍巍江堤。舍小家顾大家,炎热的煎熬,大雨的袭击,蚊虫的叮咬,他们毫无畏惧,每公里60人,日夜巡堤查险,誓与大堤同在。人民解放军更是冲在前线,挺直的腰杆如坐标,一双双坚硬的大手在水面上传递沙包,堵漏抢险。就餐不分时间、地点,雨水成了盒饭中的汤。哪怕只有一小块地,都能躺下好几个人,蜷缩而睡。父子兵、夫妻档、兄弟连等,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洪赞歌。
后方的人们没闲着,乡亲们走上圩堤,送来慰问品,有的受现场情景感染,当即留下成为抗洪一员,有的为冒雨的战士撑开了雨伞。“洪水不退,我们不回!”掷地有声,回荡耳边。突击队的旗帜无论在晨曦还是暮霭,都闪现出一道道坚毅的红光。这风景属于我们,不会褪色!
面对江水,蕴含希冀,期待长江上映出雨后彩虹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