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教师节来临,各地都要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媒体充斥着教育的话题,社会又刮起一股“尊师重教”风。自从1985年设立教师节以来,该节日客观上起到了尊师重教的作用。我国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教师的地位不断提升,这对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保障作用。
但教师节也是一个“礼遇与烦恼并存”的节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若想办好教育,必须从“尊师”开始,教师有尊严,教育才更受尊重。因此,重视教师节,不仅仅赞美几句教师,或给教师发一些福利,体现教师节的存在,更要切实保障教师的权益。
教师的工作很辛苦,除了正常教学外,还要承担被放大了的道德和社会责任。表面上说“尊师”,但不少教师的工作量却超负荷,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每天在签到、加班、补课、课外活动等上连轴转。教师本该有的职业信仰,就是在这些死板的管理中被逐渐淡化。长此以往,教师会感到无所适从,内心充满委屈。
此外,教师还存在道德困境,因为目前的管理体制并没有正确强化“尊师”。如果教师的工作出现了一点瑕疵,或教师中偶然出现了一个败类,公众就把脏水都泼在整个教师群体上。频繁对教师进行过度的道德开发和道德绑架,忽视了管理漏洞和社会责任。虽然教师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但如果教育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教师的责任就会被无限放大。
必须承认,教师现已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收入稳定,薪资水平也在一般人之上。但教师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关怀,还有各种权利诉求,如教师的健康权、休息权、娱乐权、隐私权等。教师职业不是抽象地脱离时代背景而存在的。
国家设立教师节无非有两个初衷:一是提高教师地位,二是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这两点分别对应着教师的权利和尊严。“尊师”就是让全社会对教师的重要性有普遍的认同感,如此才能使教师有职业感、荣誉感、责任感,绽放出“教书育人”的光芒。由此,教师节不仅是赞美教师的节日。唯有让全社会感到教师职业价值的重要性,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门能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教师才能把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深度融合,更好地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