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煤新集二矿机电办程晋勇现场带徒弟李飞检修锚杆钻车
9月4日,中铁四局二公司台州肖洋高架项目的见习生苏蕾跟往常一样来到桩基混凝土灌注现场。由于混凝土和易性差,钻孔桩灌注困难,到了饭点,工人们不愿意加班,打算等到吃完饭后再浇筑,但苏蕾清楚地知道,灌注混凝土必须连续灌注,不能耽误,否则检测肯定出问题。在苏蕾的坚持下,现场对混凝土进行清退,拌合站及时发出合格的混凝土,最终,桩基混凝土如期灌注完成,顺利过检。
在这件事上,苏蕾的处理让他的师傅张思坤十分欣慰。而在此之前,苏蕾在工地“被怼”的画面让张思坤印象深刻。
那是在7月底,刚上班不满一个月的苏蕾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施工班组未按要求保护好钻孔桩护桩,存在安全隐患。明明是施工出了问题,施工班组负责人说着风凉话,拒不认错,也不整改,还振振有词:“现在的年轻人,才来工地多久?满肚子书本知识,没经验还瞎指挥……“苏蕾觉得被怼了,十分憋屈。两人就这样僵持了下来。师傅张思坤赶到现场,解决了两人的争执,施工班组按要求重新埋设了桩基护桩。
在现场为苏蕾“撑腰站台”之后,张思坤感觉到现在院校毕业生知识是有的,但是对现场工作没吃透,不够自信,所以说话没底气。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张思坤手把手地传授,告诉苏蕾流程是什么、标准是什么样的……白天,苏蕾泡在工地上,把看不明白的地方拍下来,晚上拿着方案和图纸琢磨,遇到不懂的就向张思坤请教,很快进入了角色。
苏蕾的职业导师余伽义知道这件事之后也很欣慰。作为项目经理,他召集项目部的全体见习生开了一次《与外协队伍相处之道》的专题培训会。说是培训会,也是一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会。余伽义运用实例教导见习生们如何将课堂知识与施工现场融会贯通,如何与工作中的各方“大神”相处有道,如何在“糖衣炮弹”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人”,要有三年计划、五年规划、十年谋划。会后苏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坚持”。
和苏蕾一样还有中铁四局二公司今年引进的239名院校毕业生。有知识、没经验,新参加工作的院校毕业生或多或少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为了帮新员工迅速转变角色,二公司实行“双导师”培养模式,即,每个徒弟由所在单位确定一名师傅外,公司分业务系统为其指定一名职业引导师。师傅从徒弟所在的单位产生,主要负责指导徒弟的工作、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职业引导师从机关对口业务部门产生,负责徒弟的思想状况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师傅和职业引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徒弟的培养。
作为这种培养模式的受益者,苏蕾感受到了更多的保障和尊重。他的师傅张思坤则有了更多的思考:“现在的毕业生除了对薪酬的要求外,更希望感受到的就是发展前景和尊严,导师带徒就是要让刚走上岗位的90后、00后能够走稳上岗以后的第一步!”
(蒋圆圆 万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