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10-1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做优秀的合作者

    摘要:“值班室已清扫,门把手、电脑、沙发、桌椅等已消毒,请放心使用。”这是同事小史在疫情期间值班交班时,在单位工作群上的简要汇报,并上传一张整洁的值班室图片。而其他值班人员纷纷效仿,交值班形成认真严谨的模式

  • 幸福的“三养女人”

    摘要:一天,闺蜜问我:“你是‘三瓶女人’,还是‘三养女人’?”“三瓶女人”指的是年纪轻轻是花瓶、人到中年是醋瓶、人老色衰是药瓶的女人。“三养女人”指的是修养、涵养和保养都不错的女人。认真思考后,我说:“平心

  • 憨厚传家远

    摘要:我的母亲一生勤劳善良,宽厚待人。尽管识字不多,却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常说“憨有憨福”,“憨厚传家远”。上过私塾的父亲打小就告诫我们:“人做善事,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上世纪70年代,多年不孕的大姐终

  • 父亲的父亲的“成绩清单”

    摘要:陪父亲聊天,谈起往事,父亲长叹了口气,说:“我活了60多岁了,也没啥成绩,可以说是一事无成。瞧你王叔和张叔,年轻时出去闯世界,挣下了一份家业留给儿孙们,真让人羡慕!”父亲脸上流露出失落的表情,显得更苍

  • 难忘三线厂的岁月

    摘要:不久前,几个亲如兄弟的老工友相聚,酒过三巡,我们念念不忘地谈起三线厂时的岁月。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我们这些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我怀着满腔热血,来到一个正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三线厂的岁月

   期次:第7449期   作者:□牛润科

不久前,几个亲如兄弟的老工友相聚,酒过三巡,我们念念不忘地谈起三线厂时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我们这些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召唤,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我怀着满腔热血,来到一个正在建设中的“三线厂”工作。工厂指挥部设在老乡的一间窑洞里,职工食堂就在生产队大院里,职工家属借住在老乡的窑洞里,或者住帐篷。在那激情涌动的岁月,我们为了赶超工程进度,经常吃住在野外。

有一天,我突染重感冒卧床不起,一天一夜水米未进。我被抬送到卫生所输液,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退烧。守在我身边的师傅和工友们问我想吃啥,我却不吭声。师傅着急地问我:“你这是怎么了?”我这才眼泪汪汪、吞吞吐吐地说:“我想吃咱娘做的炝锅面。”师傅笑着说:“这好办,我这就回去让你师娘做。”就在大伙争先恐后地都要去给我做炝锅面的时候,师娘急匆匆地拎着保温饭盒来到我面前,笑眯眯地说:“快趁热吃师娘给你做的炝锅面,师娘特意放了鲜姜和葱花,一发汗就好了。”当时,我越看师娘越像我娘,也不知道是激动还是委屈,那禁不住的热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洒落下来。

20世纪80年代初期,工厂进入边基建边生产的时期。当时,每个职工的工资都很低,除去一家人的生活支出,所剩无几,还有的家庭钱还不够维持正常生活开支。如果家里遇到突发事件急需用钱,那可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因此,我们车间成立了职工互助会,每人每月拿出5元钱,交给车间互助会集中掌管,专门用于济助生活上有困难的职工。

记得我们车间有一位家在农村的机电维修工,平时我们都亲切地叫他李师傅。有一天,李师傅的妻子突然出车祸住院,邻居拍来加急电报催他回家。李师傅请好假匆匆离去。车间互助会知情后迅速开展募捐活动,然后,由车间党支部刘书记和工会主管车间互助会的我带着全车间职工凑的300元互助费亲自送到李师傅的手中。当时,李师傅正愁没钱交押金。他激动地紧紧握着刘书记的手说:“从今往后,我就把我这一百多斤交给咱们车间了!”

位置偏僻,生活艰苦,任务艰巨……这是当时“三线”生活的写照,可集体的温暖、精神的充盈、真情的滋养,让这种生活成为浇灌心灵的幸福之水,永远流淌于记忆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