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0-10-2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

  • 岁月流过我心田

    摘要:每座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从长河的远端流到今天,活鲜鲜,不打绊儿。活鲜鲜,是因为有故事。就像窗槛角落静静卧着的这把手电筒,见证了无数次夜晚的故事。它曾陪我水田里捉泥鳅,菜园里摘桑叶,山弯里找牛,土路上送

  • 人生如牌

    摘要:一位年轻人在朋友圈说,人生好似一副完整的扑克牌。30岁前,拥有全部的可能性,可以战胜许多的不可思议。30岁后,人每年都会消失掉一张牌。此话有同感,人生如牌。年轻时,如旭日初升,无论手抓什么牌,经过排列

  • “山云古道”:八十一道弯

    摘要:“山云古道”深藏于我省绩溪县家朋乡境内松木岭村东面的山云峡谷,鲜为人知,是古时经荆州入浙江的一条通道,也是松木岭村人进山云岭耕种和砍柴的外出通道。山云古道东起松木岭村五亩子,经上凸、山云洞、下过溪、乌

  • 紫薇花开十里香

    摘要:天上一颗星,地上一树花,音同名相似:紫微,紫薇。紫微,吉星。解灾厄,逢凶化吉。紫薇,名花。树姿美,花期长,百日红。“独占菲芳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从夏开到秋。紫薇花语:好运。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凶

  • 皖韵徽风一馆藏

    摘要:历史的痕迹,在无声中叠加。安庆,一座悠久古城,浸润着曾经的沧桑与繁华,无数的智慧、事迹,如一个个音符,在苍穹下演绎着。它的升,它的沉,带有自身的力量,无论激扬还是悲壮,都彻底地敞露着。一艘巨轮,向我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皖韵徽风一馆藏

   期次:第7459期   作者:□胡铭


历史的痕迹,在无声中叠加。安庆,一座悠久古城,浸润着曾经的沧桑与繁华,无数的智慧、事迹,如一个个音符,在苍穹下演绎着。它的升,它的沉,带有自身的力量,无论激扬还是悲壮,都彻底地敞露着。

一艘巨轮,向我们驶来,载着传承、记忆和希冀。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对话。

博物馆,城市文化的坐标,以其外韵内涵向世人展示。新建的安庆博物馆,肩负着使命,顺应着时势,拔地而立,气势恢宏。馆名系当代书法草圣林散之先生1978年所题。

初秋的一个周日上午,几位朋友邀约去参观。清晨,还在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不一会天就放晴了,好兆头。

博物馆的陈恒先生早已在那等候,他握着我的手说:“胡老师,欢迎回家!”朴实简短的七个字,我感到温暖无比,同时也掺杂着些许的酸楚。是啊,博物馆也是家,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我的父亲是一位老文博工作者,从最初的组建到后来的发展,呕心沥血,视馆为家,同样也还有一大批已退休或故去的文博人曾为此而默默奉献。基石,成就了辉煌。

有幸的是,著名作家石楠先生应邀与我们一同前往,八十有三的老人见证了安庆数十年的风雨变迁,感受了安庆浓郁的人文气息。她很兴奋,眯着眼睛认真观看每一件展品,仔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频频点头。先生欣然接受电视台的采访,美好的祝愿尽在言语中,她还热情地为安庆博物馆题写:“讲好安庆故事,传承中华文化”。

历史并不遥远,始终在传递着层层信息。先人的点点滴滴,浓缩于不计大小的空间里。

作为国家二级综合性博物馆,当然得注入地域的特色元素。中央大厅的浮雕墙,古朴典雅。安庆名胜天柱山巍然壮观,振风塔挺拔耸立,樟树密布而蕴含生机,孔雀东南飞也透着满满的活力;横贯的城墙再现当年威风,下方的城门更是牵动人们的思绪。

置身于展厅,被氤氲的文化气息所重重包裹,一颗敬畏而虔诚的心,梳理着古老文明的一个个片断。

安庆及下辖七县市的文物珍品汇集于此,其中有不少还是国家一级藏品。

“镇馆之宝”越王丌北古剑,铸造精湛,通体无锈蚀,上有鸟篆铭文32字,是迄今为止越王剑中铭文最多的一把,该剑早已褪去昔日的血腥与霸气,静静地享受着和谐与安宁。唐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镜体较大,为国内罕见。石雕人面像,造型生动,似乎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史前文化。清代及近现代书画作品精彩纷呈,彰显皖墨神韵。

安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米,设有8个展厅,融合了文物、雕塑、图表、油画、场景复原、沙盘、多媒体展示、现场演绎等多种形式,动感强烈,效果明显。博物馆的多重职能的拓展与延伸,它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少数人的研究和多数人的欣赏同等重要,相辅相成。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陈独秀、邓石如、邓稼先、严凤英等,还应该是更多的风云人物和历史故迹。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也会是明天的历史。一条亘古不息的脉络,闪着耀眼的光,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走出门,又是一片天地,云卷云舒。我想,身边的一切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像一场大戏,当留下值得留下的一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