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痕迹,在无声中叠加。安庆,一座悠久古城,浸润着曾经的沧桑与繁华,无数的智慧、事迹,如一个个音符,在苍穹下演绎着。它的升,它的沉,带有自身的力量,无论激扬还是悲壮,都彻底地敞露着。
一艘巨轮,向我们驶来,载着传承、记忆和希冀。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对话。
博物馆,城市文化的坐标,以其外韵内涵向世人展示。新建的安庆博物馆,肩负着使命,顺应着时势,拔地而立,气势恢宏。馆名系当代书法草圣林散之先生1978年所题。
初秋的一个周日上午,几位朋友邀约去参观。清晨,还在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不一会天就放晴了,好兆头。
博物馆的陈恒先生早已在那等候,他握着我的手说:“胡老师,欢迎回家!”朴实简短的七个字,我感到温暖无比,同时也掺杂着些许的酸楚。是啊,博物馆也是家,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我的父亲是一位老文博工作者,从最初的组建到后来的发展,呕心沥血,视馆为家,同样也还有一大批已退休或故去的文博人曾为此而默默奉献。基石,成就了辉煌。
有幸的是,著名作家石楠先生应邀与我们一同前往,八十有三的老人见证了安庆数十年的风雨变迁,感受了安庆浓郁的人文气息。她很兴奋,眯着眼睛认真观看每一件展品,仔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频频点头。先生欣然接受电视台的采访,美好的祝愿尽在言语中,她还热情地为安庆博物馆题写:“讲好安庆故事,传承中华文化”。
历史并不遥远,始终在传递着层层信息。先人的点点滴滴,浓缩于不计大小的空间里。
作为国家二级综合性博物馆,当然得注入地域的特色元素。中央大厅的浮雕墙,古朴典雅。安庆名胜天柱山巍然壮观,振风塔挺拔耸立,樟树密布而蕴含生机,孔雀东南飞也透着满满的活力;横贯的城墙再现当年威风,下方的城门更是牵动人们的思绪。
置身于展厅,被氤氲的文化气息所重重包裹,一颗敬畏而虔诚的心,梳理着古老文明的一个个片断。
安庆及下辖七县市的文物珍品汇集于此,其中有不少还是国家一级藏品。
“镇馆之宝”越王丌北古剑,铸造精湛,通体无锈蚀,上有鸟篆铭文32字,是迄今为止越王剑中铭文最多的一把,该剑早已褪去昔日的血腥与霸气,静静地享受着和谐与安宁。唐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镜体较大,为国内罕见。石雕人面像,造型生动,似乎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史前文化。清代及近现代书画作品精彩纷呈,彰显皖墨神韵。
安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米,设有8个展厅,融合了文物、雕塑、图表、油画、场景复原、沙盘、多媒体展示、现场演绎等多种形式,动感强烈,效果明显。博物馆的多重职能的拓展与延伸,它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少数人的研究和多数人的欣赏同等重要,相辅相成。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陈独秀、邓石如、邓稼先、严凤英等,还应该是更多的风云人物和历史故迹。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也会是明天的历史。一条亘古不息的脉络,闪着耀眼的光,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走出门,又是一片天地,云卷云舒。我想,身边的一切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像一场大戏,当留下值得留下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