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2日上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2018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37亿元,占GDP4.52%,高于全国0.04%。201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8526亿元,年均增长19.9%。旅游业增加值占GDP5.47%。
“十三五”期间,全省旅游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万亿元。旅游人均消费首次突破1000元。“十三五”期间,我省建成了一批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新兴业态、特色商品和领军企业,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民宿、研学旅行、文旅小镇、旅游演艺、夜间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融合发展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8.13万个,旅游生产经营单位3.3万个。文旅的综合带动作用也在逐步彰显,文旅产业对住宿、餐饮、民航、铁路客运业等贡献超过80%,文旅从业人员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10%以上。扶持了333个重点旅游扶贫村,34个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旅游累计带动脱贫40万人。4个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合肥、芜湖入选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五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在有力推进。同2016年相比,全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面积分别增长54%、42%、21%、21%。乡镇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中心覆盖率从不足30%提高到96%。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发展群众文化辅导员16000多人,各类群众文艺团队13000多个,全省1795个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年服务超过1亿人次。连续两年“乡村春晚”举办4000多场。
“文化扶贫·携手小康”惠民巡演累计超过1万场。
“送戏进万村”年均演出2万多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度有了大幅提升。
讲好安徽故事、传播安徽声音。
“十三五”期间,我省组织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122批次,接待“一带一路”沿线5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访109批次。举办“欢乐春节”
“安徽文化旅游年(周)”“美好安徽海外推广”等彰显徽风皖韵的品牌活动,“美好安徽”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我省围绕长三角产品互联、市场互动、游客互送,策划打造“七名”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以及美食、休闲、高铁+等专项产品,长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成效初显。
(本报记者 何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