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遵循的读书方法有三到:“心到、口到、眼到”。他把心到放在第一位,心到就是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都是讲思考的重要性。读书不思考,收获就很少。思考就是“悟”。所以我读书读得很慢,特别是那些经典著作,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边读边思、边读边悟,读书就是悟书的过程。
悟思想观点。思想观点是文章的灵魂。一本书,一篇文章,观点的正确性、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论点是否成立,逻辑是否合理,论述是否精当,行文是否简洁,有什么闪光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尤其喜欢那些“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的文章。
悟谋篇布局。看一本书,仔细分析它的谋篇与结构,评味它的表现方式和写作技巧,文章最忌随人后,找出它的与众不同的“这一个”。
悟美文警句。名人名著等一些经典之作,往往妙语连珠,警言频出,读之悟之,受益匪浅。像《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和“好了歌解”,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段“人生应该怎样度过”的名句,像艾青《光的赞歌》中“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烛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等等,这些警世之诗文,悟之不忘,如影随形伴随了我一生,激励了我一生,成为我为人处世的指路明灯。
悟文中败笔。读书善挑“刺”,再好的书籍,再美的文章,也有瑕疵。故有吕不韦《吕氏春秋》求师正误的“一字千金”名世,故有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佳话流传,故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千锤百炼。看书不仅要看成功的辉煌,也要看有败笔的遗憾。试想一下,换一个角度思考,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悟书,还要走的进去,跳的出来。走进去欣赏,跳出来审视,悟书还要善于对比,古今之比,中外之比,同类之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把书读活。
多年来,我从悟书中,不仅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工作艺术,还从悟书中受到启迪,联系当今世态,写出了不少思考文章。
所以悟书,即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又是一种艰辛的脑力劳动,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不懂得悟书,不在“悟”字上下功夫,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