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6-0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请到古城和州来

    摘要: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北有历山,县南有历水”而得名。距离历山不远处的汪家山北坡,有个天然洞穴——“龙潭洞”。40多年前,此处出土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经鉴定,属于3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证明长江中下游

  • 与屈原为“邻”

    摘要:身为皖南陵阳人,每到端午,心中的屈原“情结”就浓厚起来——他流放陵阳9年,曾在陵阳河畔东山湾一棵古老槐树旁(距陵阳汽车站400米)搭棚而居(人民教育出版社80年版《高中文学课本》注释)。据传,此处曾竖

  • 古诗里的童趣

    摘要:在中国古诗海洋里,以童趣入题屡见不鲜。每每细读,常为儿童的无邪、率真与可爱,忍俊不禁。做家务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乐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诗人范成大的

  • 迷人的杨三寨

    摘要:夏初,我慕名探访了杨三寨。山寨远看如伞,近看似城,一峰孤耸,四面如削,岩石对峙如笋,矗立天地之间,伟岸挺拔。至今,它仍是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同行的舒城晓天友人介绍:“百善孝为先,杨三美名传。”华东第一

  • 热爱陆冠京/提供

    摘要:

  • 抬阁肘阁:沿淮民间艺术奇葩

    摘要:正阳关,一个厚重而充满诱惑的名称,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淮南古镇。正阳关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能凸显正阳关民间艺术魅力的是被誉为沿淮民间艺术奇葩的抬阁肘阁,

放大 缩小 默认

请到古城和州来

   期次:第7849期   作者:□徐斌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北有历山,县南有历水”而得名。

距离历山不远处的汪家山北坡,有个天然洞穴——“ 龙 潭 洞 ”。 40 多 年前,此处出土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经鉴定,属于 30 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证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我国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龙潭洞”后被命名为“和县猿人遗址”。

滚滚长江东逝水,时光之舟不停歇。公元前 221年 ,秦 置 历 阳 县 ,属 九 江郡。楚汉战争时,范增被封为历阳侯,曾修历阳城,即亚父城。如今城墙旧址尚存,周长 6 公里。公元 555年,“北齐文宣送贞阳侯萧渊明至历阳,盟于江北,而后济江,齐以二国和协,故谓之和州”。唐代或称和州,或称历阳郡。辛亥革命以后,改称和县,沿袭至今。

和 县 是 全 国 唯 一 以“和”命名的县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理念,被当地百姓奉为圭臬,“和文化”影响深远。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一江春水向东流。”长江整体是东西走向,但在芜湖至南京段,实为南北走向,和县位于两大城市中段的长江西岸,全长46.7公里。沿途杨柳依依,稻麦掀起千层浪,蔬菜大棚如白云。

江边观光大道全线贯通。北端起点是乌江镇驻马河口,楚汉战争的硝烟曾在这里燃起,唐宋诗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诗作。向南上溯,途经和县现代国家农业产业园、历阳镇金河口村、姥桥镇、横江浦旧址,抵达白桥镇西梁山。

西梁山有王羲之的手迹、李白的诗歌、渡江纪念碑——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里打响渡江战役的第一枪(被称为“渡江战役”的前奏),为全国解放作出卓越贡献。

我登上西梁山,抚摸摩崖石刻“振衣濯足”,遥想王羲之挥毫书写的场景。

“碧水东流至此回”,回就是回旋,舍不得离开,和县是个好地方啊!参观烈士事迹展览,鸟瞰长江岸边黄澄澄的麦子和浅绿的禾苗,想到校园里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我不觉泪眼婆娑。

这是一座书法的山、诗歌的山、革命的山。

中国的“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文昌塔,位于和县南门口,距今 420年。塔前碑曰:“文昌塔,为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和州知州郭继芳所建。当时认为和州东南水泄,形胜不备,造成文风不振,士不登朝,故建此塔,以望文风昌盛。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和州州同何飞凤重修此塔。1986年被确定为安徽省文保单位。”

其塔共七层,呈六角形,青砖砌成,高30余米。每层以砖砌斗拱挑檐,突出的砖头多已风化或者断裂。底层塔门面向东南,门楣嵌有三块砖雕,为梅兰松竹、人物造像及鲤鱼跳龙门图案,皆极古拙。二层之上嵌着四块砖雕,其中两块,字迹漫漶,差可辨识,为“步蟾踏斗”“吞霄接汉”八个字,皆喻科举登第。另外两块,脱落残缺。据说,一块为“捧日依辰”,一块为“拔地凌云”,都有很好的寓意。

原生态的植物园

和县是中国蔬菜之乡,又是生态休闲胜地,是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国家园林县城、安徽省森林城市。

我常在县境内骑行,足迹遍布和县各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许多村庄远看就像一片森林。早在1200年前,诗人张籍在《寄和州刘使君》诗中写道:“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和县标准地名录》记载:境内高等木本植物有 270 多种,有药用植物 134 科 564种,其中姥半夏、明党、三枝蘼芜、桔梗为珍贵药材;有浮游植物72种。

这些植物,时常引发我的思古之幽情。我常常想起老家门口的一株苦楝树、五株刺槐树,那里有我母亲的气息和我 20 年的年轻时光;也经常想起驻马河口的一排老柳树和整片的意杨树,那是母亲远行之地,我想变成一棵树,等待她的归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