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北有历山,县南有历水”而得名。
距离历山不远处的汪家山北坡,有个天然洞穴——“ 龙 潭 洞 ”。 40 多 年前,此处出土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经鉴定,属于 30 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证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我国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龙潭洞”后被命名为“和县猿人遗址”。
滚滚长江东逝水,时光之舟不停歇。公元前 221年 ,秦 置 历 阳 县 ,属 九 江郡。楚汉战争时,范增被封为历阳侯,曾修历阳城,即亚父城。如今城墙旧址尚存,周长 6 公里。公元 555年,“北齐文宣送贞阳侯萧渊明至历阳,盟于江北,而后济江,齐以二国和协,故谓之和州”。唐代或称和州,或称历阳郡。辛亥革命以后,改称和县,沿袭至今。
和 县 是 全 国 唯 一 以“和”命名的县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理念,被当地百姓奉为圭臬,“和文化”影响深远。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一江春水向东流。”长江整体是东西走向,但在芜湖至南京段,实为南北走向,和县位于两大城市中段的长江西岸,全长46.7公里。沿途杨柳依依,稻麦掀起千层浪,蔬菜大棚如白云。
江边观光大道全线贯通。北端起点是乌江镇驻马河口,楚汉战争的硝烟曾在这里燃起,唐宋诗人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诗作。向南上溯,途经和县现代国家农业产业园、历阳镇金河口村、姥桥镇、横江浦旧址,抵达白桥镇西梁山。
西梁山有王羲之的手迹、李白的诗歌、渡江纪念碑——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里打响渡江战役的第一枪(被称为“渡江战役”的前奏),为全国解放作出卓越贡献。
我登上西梁山,抚摸摩崖石刻“振衣濯足”,遥想王羲之挥毫书写的场景。
“碧水东流至此回”,回就是回旋,舍不得离开,和县是个好地方啊!参观烈士事迹展览,鸟瞰长江岸边黄澄澄的麦子和浅绿的禾苗,想到校园里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我不觉泪眼婆娑。
这是一座书法的山、诗歌的山、革命的山。
中国的“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文昌塔,位于和县南门口,距今 420年。塔前碑曰:“文昌塔,为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和州知州郭继芳所建。当时认为和州东南水泄,形胜不备,造成文风不振,士不登朝,故建此塔,以望文风昌盛。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和州州同何飞凤重修此塔。1986年被确定为安徽省文保单位。”
其塔共七层,呈六角形,青砖砌成,高30余米。每层以砖砌斗拱挑檐,突出的砖头多已风化或者断裂。底层塔门面向东南,门楣嵌有三块砖雕,为梅兰松竹、人物造像及鲤鱼跳龙门图案,皆极古拙。二层之上嵌着四块砖雕,其中两块,字迹漫漶,差可辨识,为“步蟾踏斗”“吞霄接汉”八个字,皆喻科举登第。另外两块,脱落残缺。据说,一块为“捧日依辰”,一块为“拔地凌云”,都有很好的寓意。
原生态的植物园
和县是中国蔬菜之乡,又是生态休闲胜地,是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国家园林县城、安徽省森林城市。
我常在县境内骑行,足迹遍布和县各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许多村庄远看就像一片森林。早在1200年前,诗人张籍在《寄和州刘使君》诗中写道:“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和县标准地名录》记载:境内高等木本植物有 270 多种,有药用植物 134 科 564种,其中姥半夏、明党、三枝蘼芜、桔梗为珍贵药材;有浮游植物72种。
这些植物,时常引发我的思古之幽情。我常常想起老家门口的一株苦楝树、五株刺槐树,那里有我母亲的气息和我 20 年的年轻时光;也经常想起驻马河口的一排老柳树和整片的意杨树,那是母亲远行之地,我想变成一棵树,等待她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