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12-1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父亲的自行车

    摘要:父亲有一辆普通的自行车,我已不记得它是什么牌子了,但那结实的车架、粗壮的横梁和响亮的车铃声,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它是我们家第一辆、在很长时间内也是唯一的一辆自行车。在父亲眼里,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养家

  • 初雪周文静/摄

    摘要:

  • 梅花香自苦寒来

    摘要:下雪了,安徽大学老校区内,雪花在路灯的映照下片片飘落,与法桐树叶共舞,缠绵而唯美。合肥仿佛一夜入冬,同学们前不久还穿着短袖衣衫在球场上肆意飞奔,如今都已裹着棉服在校园小道上瑟瑟前行。美丽的雪景让人流连

  • 家风讲解员

    摘要:周末在家刚吃完午饭,父亲放下饭碗就急匆匆地往外走,一边走一边说:“下午有个学校要来馆里参观,我可不能迟到。”母亲看着父亲的背影笑着说:“当了讲解员,你爸真是忙得脚不沾地啊。”父亲这个讲解员只讲家风家训

  • 安庆西站

    摘要:小时候,在离家不远的一座山岗上,经常能看到火车飞速驶过,奔向远方。我总是一边数着车厢,一边猜想着火车将会驶向何方。看着、数着,我的思念也乘上火车,以迅猛的速度奔向独自在外的母亲。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

  • 故乡的冬景

    摘要:一场秋风,几场秋雨,打破了秋日的娴静,思绪的触角还停留在深秋,浅浅的冬意,就已漫过枝头。不禁怀念起故乡“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的冬日景象。离开故乡已有20年,雪也见得少了,见到的已不是我想见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的自行车

   期次:第7981期   作者:□刘建广

父亲有一辆普通的自行车,我已不记得它是什么牌子了,但那结实的车架、粗壮的横梁和响亮的车铃声,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它是我们家第一辆、在很长时间内也是唯一的一辆自行车。在父亲眼里,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养家糊口的家什,除了载人和载物,还承载着我们家的生活。

父亲每天骑着它早出晚归,但不管多晚回家,都会细心地做好保养。先除去车身上的泥垢,再用抹布擦净、晾干,然后再用油布抹上油,直到将自行车擦得油光锃亮。那份虔诚和专注让我心生感动,或许在父亲的心中,它早已成为自己风雨同舟的“兄弟”。

平时,父亲是不允许我们乱碰自行车的,虽然我们每天看到它的机会也少得可怜。只有在父亲擦车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握着脚蹬子幸福地摇上几圈,这也是我们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

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我们去邻村的大姑家走亲戚。父亲骑车,我和二弟挤在车前的横梁上,母亲抱着三弟坐在后座上,一家五口人就这样在乡间的土路上颠簸着。唯一的感觉就是那天的路好远好远。

从那以后,父亲粗重的呼吸声和自行车负重的“吱呀”声时常在我耳边响起,回荡在我的梦里。

印象最深的是那时父亲骑车到市区收购废旧金属材料。每天凌晨 1 点,父亲便从家里出发,把手电筒绑在车把上,骑行三个多小时来到市区,又马不停蹄地到处寻找货源,一直忙到下午五六点才返程。

晚上有月亮时还依稀能看到前面的路,但有时阴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父亲只能借着手电筒的微光,带着少则一两百斤、多则三四百斤的废旧金属材料艰难地往回骑。

自行车载上货物后前后重力不均,车把很容易失控。我想,父亲当年肯定摔过跤,但路上不会有其他人,只有或冷或暖的风吹过。父亲只能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艰难地爬起来。

多年来,我曾经不止一次计算过,从我生活的小村庄到市区有40多公里,每天往返再加上市区内的行程,足有百余公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年下来,父亲骑着自行车跑了多少公里路?想到这里,我不禁被泪水模糊了双眼。

前些日子回家,偶然看到了那辆自行车。它在储物间里静静地站着,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往日的风骨还在,只是曾经油光锃亮的车身已锈迹斑斑。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是该歇歇了。

我悄悄地退了出来,怕惊醒了它的梦。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