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23 年以来,六安市突出“三更”,持续推动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鼓励引导绿色出行,着力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网络更“优”。优化主城区周边绕城交通路网,便利过境大货车从外围分流绕行,减轻过境货车尾气、噪音和扬尘污染。积极推动淠淮航道、杭埠河、丰乐河、汲河纳入新一轮安徽省干线航道网,推进周集公用码头、临淮岗复线船闸项目建设。临淮岗船闸上游提升为Ⅲ级航道,下游提升为Ⅱ级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达2118 万吨。积极开展多式联运省级示范创建申报,推动4家单位创建省级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印发铁海联运专班工作方案,开通六安至上海、宁波等铁海联运通道,实现多式联运“一单制”突破。上半年,该条铁海联运通道完成发送量约800标箱以上,较去年同期增长300%。
出行更“绿”。在全国率先建成市县(区)乡村四级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六安经验”在全国推广。舒城县、霍邱县成功入选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六安市、舒城县成功争创全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金寨县、叶集区被评为全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截至2022 年底,六安市在册城市公交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040台,折算后标台数2180.29台,新能源公交车占比90%以上。2023年上半年,全市新增24台新能源公交车。
防治更“细”。持续开展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完成 110 艘受电设施改造。上半年,全市靠港船舶使用岸电 2986.55 千瓦时,与去年同期比用电量增长 126%。实现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全覆盖,推进煤炭、矿石码头堆场等建设除尘抑尘设施。推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移单证电子化,已完成注册作业地点 25个,注册污染物存储设备 47 个。组织 8 次船舶港口码头污染防治专项排查,累计检查港口码头 11 家次,发现问题隐患 20 个,均已整改到位。建立扬尘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大力推行“1234”工作法,落实交通扬尘污染防治责任。(陆生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