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7-24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飞瀑映虹

    摘要:

  • 凉床上的暑假

    摘要:在岁月的幽深角落,凉床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承载着我童年暑假的欢乐与梦想,也映射出生活的沧桑变迁和我步步走来的成长轨迹。凉床,以其朴实的木质结构和绷着的绳网,构建了一个独属于我的夏日小天地。那木头,或

  • 邂逅老朋友

    摘要:一鸟高唱,众鸟应和。差不多的身量,差不多的腔调,不时有一阵阵动听的鸟鸣声,从合肥市科技馆蜀西湖馆区“自然”展厅宽大的落地窗边传来。一只,两只,十只,几十只……估计有几百只,集结在一起。这些特殊的“市民

  • 蛙鸣声中捉泥鳅

    摘要:七月里,农民们种下的水稻已有一尺多高,壮实不已。每到傍晚,夕阳西下,田野里便蛙鸣四起。暑热下,出来透气和找食的小泥鳅布满水田。如果是在儿时,早已经按捺不住,提着小水桶,和小伙伴们一起到田边“斩泥鳅”了

  • 境由心生

    摘要:周末,我与母亲一同整理衣柜,我不禁笑道:“妈,您这深色调的衣物可真不少啊!”母亲微微一笑,应道:“是啊,不知从何时起,我就对这些明艳的大红色、玫红色满心偏爱了。”紧接着,母亲回忆起我儿时的场景,柔声说

  • 藏在大山深处的“画家村”

    摘要:那天,偶然从微信朋友圈中,见到一陈姓朋友所在的村里,正在举行祭拜古画的活动,如此古老而原始的仪式,引起我莫大兴趣。古画是易碎的,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足以让其灰飞烟灭。而一个小山村,能完整保留18幅古画,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在大山深处的“画家村”

   期次:第8378期   作者:□汪红兴

那天,偶然从微信朋友圈中,见到一陈姓朋友所在的村里,正在举行祭拜古画的活动,如此古老而原始的仪式,引起我莫大兴趣。古画是易碎的,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足以让其灰飞烟灭。而一个小山村,能完整保留18幅古画,颇为不易。这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呢?

为此,我特意联系朋友,说想要过个眼瘾,但对方却抱歉地说,每年只有一天能见,那就是农历三月三,平时见不到,这是村规民约,不可更改。入乡随俗,看来,只有等来年。为此,我特意嘱咐,到时莫忘通知我。

三月三,为上巳节,民间传统节日,云南、广西那边兴盛,以前我们这边也有。搭台唱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可如今这类民俗活动,已经消失多年了。

今年农历三月三,朋友如约通知了我。我和好友在蒙蒙细雨中进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头钻进大山深处。临近村庄,隐约从雨雾中传来了一阵又一阵的锣鼓声、弦乐声、鞭炮声,是从一幢老平房里传来的,我不由得一阵兴奋:看来今天有戏。

村子是典型的徽州小山村,两山夹一坞,中间是条潺潺小溪,宽约 10 米。这里临近海拔 1468 米的五龙山,皖赣交界,山高谷深,人口稀少,村子仅有300来人。

那幢长长的平房,有五六十年历史了,虽陈旧普通,但基本完好。走进去,几个中老年村民正在敲锣打鼓,还有拉二胡的,颇有节奏,极为热闹。18幅古画挂满四壁,每幅画前点着两支红蜡烛,灯光幽暗。陆陆续续前来的村民们,对着画像拱手作揖,口中念念有词。画的纸页泛黄,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里面的人物形象,大多为传说中的神仙,线条流畅,疏朗有致,为典型的工笔人物画。有几幅,因为年代久远,保管不善,出现明显的断裂痕迹,就像那风雨飘摇的老宅,似乎一碰就倒。

在村民眼中,这 18 幅画,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他们村原先在三公里之外的高山半山腰,几十户陈姓人家聚族而居,几乎与世隔绝。据说是从歙县一山村迁来,原本有 36 幅画,其中歙县藏 18 幅,这边藏 18 幅。村民很敬重这些画,特地建了土地庙来供奉,每逢春节期间和清明期间,都要举行祭画活动,后来变成三月三。至于画的来源,缺乏准确的文字记载为证,村中族谱早已散佚,谁也无法说出子丑寅卯。后来,那座土地庙被风雨摧毁了,所幸画还完整地保存在村民家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隆冬深夜,村庄莫名遭遇一场熊熊烈火,冬日缺水,只能任其肆虐,村中大部分房屋被焚毁,事后发现唯独这户藏画人家安然无恙,古画得以保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18幅古画被盗,村民报案后,古画很快被追回。没想到的是,没过两年,古画再次被偷,而且已被盗贼偷运到浙江的一个乡间。公安部门果断出手,和当地村民一同前往浙江追查,终于抓到了犯罪嫌疑人,但嫌疑人拒绝说出藏画的具体地点。最后经村民翻查,在一柴房里的破竹篓深处找到了这18幅画。古画失而复得,村中鞭炮响了许久。

古画被追回后,一直藏在村中,祭拜活动年年举行,尽管场地简陋。如今,村里特意成立了一个古画保护小组,由若干热心村民组成。每一次打开,必须几个人同时到场,有非常严格的程序,还配有现代化的监控系统,保管措施先进了不少。古画保护所需少量资金,则由当地村民自发捐助,不搞摊派。

正因这些古画,一些外地画家朋友特意跑来看,对这个村庄,充满好奇;对徽州,充满敬意。

是的,徽州就是这样一座没有屋顶的博物馆!

这几年,陆续有北京、深圳等地画家前来探秘,听了这些故事,又被眼前“小桥流水、竹海人家”的景致深深吸引。于是,有几个画家在村中盘下了几间闲置房,重新整理,创意微改造,办起了民宿客栈。因为来这个村的,大多是比较知名的画家,因此,渐渐地有人称这里为“画家村”。

其实,它的真名叫巷坑。艺术为巷坑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意,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