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1-04-2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春来忙种

    摘要:

  • 母亲的钱包

    摘要:2019年国庆节,我带儿子回老家,弟妹非要为儿子买衣服,母亲一听,连忙把儿子喊过去:“孙子,不用你老婶买,奶奶这有钱!”儿子高兴地说:“奶奶有钱?多少?”“多着呢,你用不完!”母亲说着,从房间的木箱里

  • 父亲的快乐

    摘要:之前,我一直以为,党员这个身份,给人带来的更多是责任,而非快乐。这样的印象,最初是来自于我的父亲。我小时候,父亲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党员,也是最忙的人。所以我便认为,父亲是不快乐的。你看,那么忙、那么累

  • 车轮上的记忆

    摘要:1960年9月3日,是我离开浦东来到合肥上大学的日子。下午3点,火车驶离上海北站,朝着那个与我今生将紧密相连的城市进发。听着绿皮火车哐当哐当的车轮声,觉得前路漫长。夜里11点左右,车到南京站,那时过长

  • 丹心铸本色

    摘要:2020,实属不易,爬坡过坎;2021,劈波斩浪,开局前行。作为有着23年党龄的我,2020年经历着记忆难忘的两件大事——战胜夏季特大洪涝灾害和脱贫攻坚完美收官,自豪着也深受洗礼,更目睹到许多党员奋战

  • 甜蜜的事业

    摘要:

  • 天下寒士俱欢颜

    摘要:父亲是外乡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合肥周边小镇,他所有的家业就是一个行李箱和大背包,典型的无产阶级。和母亲结婚后,与舅舅家一起蜗居在外祖父母三间半的租房里,三代三家人口多达14人。直至我上小学,上世纪60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钱包

   期次:第7582期   作者:□范家生

2019年国庆节,我带儿子回老家,弟妹非要为儿子买衣服,母亲一听,连忙把儿子喊过去:“孙子,不用你老婶买,奶奶这有钱!”儿子高兴地说:“奶奶有钱?多少?”“多着呢,你用不完!”母亲说着,从房间的木箱里翻出个布包,一层一层地打开。“奶奶,这不是钱,是存折!”儿子翻开一看:“咦,怎么钱不一样呢?”弟弟笑着说:“720元的,是政府每年发给奶奶的养老钱,那1000元的,是你爸打给奶奶的私房钱。”此时,母亲的钱包是一本薄薄的存折。
      小时候,母亲的钱包是一块蓝格子手帕。每当需要取钱的时候,母亲总会掀起衣角,将藏在兜里的手帕掏出来,先把裹在外边的一个角放开,接着再把两边折叠的角打开,一层一层地把手帕解开直至见到里面的钱为止。母亲一般将面值小的放在外边,打开几层就可以看见;而将面额大的一元、两元,甚至五元的裹在里面,不到最后,根本不知道这个“存折”里的真实数目。
      除了钱以外,母亲的钱包里还有各式各样的票,如糖票、棉票、油票、肉票等,与现在的门票、车票、电影票等相比,已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物证了。那个年代,没有票,吃不上肉、吃不上糖、穿不上衣服、点不上灯,一切都离不开那张小小的票。
      进入新世纪,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有了补贴。一种新的小本本——存折走进寻常百姓家。有年春节从部队探家,母亲高兴地对我说:现在公粮不交了,种地还有了补助,日子好过了!钱虽不多,但我能深切地感到母亲是发自内心的从未有过的喜悦。而对于我,1998年军校毕业后,人生第一次领到这个小本本,上面忠实地记录着每个月的工资,我感到了自己有一种超出父辈的成就感和对美好生活的知足。因为我家从没迈进银行大门存过钱,父母一年的辛劳也换不来生活的宽裕,往往还得靠亲友的资助,当然不知道存折为何物。现在,看看街道两边一家接着一家的银行,瞧瞧银行里一排连一排的等候队伍,就知道存折的应用多广泛,方便的同时也证实了人们越来越富裕。
      “五一”前,母亲来电话问我是否回家。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母亲兴奋地告诉我:“儿子,我告诉你个事,今早买蔬菜,我没用现金。”“没钱了吗?”我赶紧问。老太太哈哈大笑说:“你弟弟帮我在手机上搞了个微信支付,比钱包好使!”手机代替钱包,估计像我这样70后出生伴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想都不敢想,但这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风雨兼程。从手帕——存折——手机支付的变化,不仅证明了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见证了改革开放成果让百姓笑了起来。由票、折再发展到卡的变迁之路,不正是人们在党的领导下,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奋进之路吗?作为一名普通百姓,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既是对建党百年的最好回报,也是伟大征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对民族复兴的庄严承诺。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