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八岁上的小学,第一次用铅笔恭恭敬敬写的汉字,就是自己的姓名。字的笔划虽然很幼稚,但一笔不苟。小学六年,认识了很多方方正正的汉字。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转注,每一个汉字的构造都让我充满好奇,陶醉其中。
清晰地记得,那个年代小画书特别流行,虽然家境清贫,但父亲还是答应了我们兄妹三个的请求,每个月都会给我们买三本小画书。对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形象生动、故事感人的小画书,就是我们最早认识世界的启蒙读物。
长大了,接触到了五彩缤纷的书本蕴含各种情感的文字。
《战争与和平》《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红楼梦》《三国演义》《子夜》……置身于文字的海洋,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字不是冰冷的笔画、方块及其组合,文字是有灵魂的、是有温度的、是有筋骨的、是充满力量的。我喜欢滚烫的文字,更充满敬畏之心。
读书不仅带给我快乐,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地就会产生一些想法。于是,写作由阅读而延伸出来。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所有写作都是一种纪念”,我喜欢这句话。回望40 余年笔耕历程,虽没尝到硕果累累带来的喜悦,但聊以自慰的是散文《三亚落日》被选入中学课本,对于一个业余码字者来说,也可算得上是一件幸事!日子一页页翻过,尽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我们渐渐地对文字少了几分敬畏。行走街头,各式各样的错别字出现在各类广告、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上,如“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家具”写成“家俱”、“打蜡”写成“打腊”,一些店铺把“零售”写成“另售”、“排档”写成“排挡”,就更是屡见不鲜。经历了 5000 年历史的中国汉字,尊严正在逐渐丧失,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有专家说,汉字不能被简单看作是文字工具。现在人们写字越来越少,母语情感会逐渐淡漠。短期内可能看不出影响,但百年后,汉字恐怕会遭遇危机。
敬畏文字是一种文化品德。这方面,古人对文字的虔诚,真是令我们感动。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诗句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再有,是文字记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是文字描绘了晓风残月诗一般的意境;是文字勾勒了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卷;张继大概永远想不到的是,因《枫桥夜泊》而被世人深深景仰,并将其写入历史;辛弃疾被闲置多年,与文字相伴,留下了“把栏杆拍遍”的爱国情怀;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们记住了张若虚,于是有“孤篇盖全唐”之誉……因作品被后人所传诵而记住作者,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回望昨天,已物是人非,留在时间光影里的唯有文字。我钟爱文字,痴迷写作,不为别的,只为那字里行间中多味的人间烟火。也正是因为文字,使我每天活得充实、快乐。对我来说,文字是我活在这个世上最好的依托,写作是我最美的人生状态。前不久,看了梁衡先生的一篇短文《命薄原来不如纸》,文章感叹:与宣纸的千年寿命相比,人的生命无疑是短暂的,“看来,人如要寿,只有把生命转换成墨痕,渗到纸纹里去。”是啊,生命终有一天会终止,但文字,可以永远活着。
古人云:“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对于汉字,我们只有敬畏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