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1-12-2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南湖琐忆

    摘要:天柱山南麓有小镇梅城,城南有天宁寨,寨脚有南湖。南湖很大,由雪湖、南湖、学湖组成,这湖一直烙印在小城人的心上。南湖曾鼎盛一时,有过“千家楼阁归菱镜,十里山城入画图”的秀美风光。明清年代,南湖北岸为儒学

  • 知耻·知止·知足

    摘要:《清野史大观》中讲了一个姓郭的吴江知县,出身寒门,因顶不住官场陋习的浸染和上司们的贪婪勒索,接受贿赂和浮征赋税,被人告发,遭到清廉上司汤斌的训斥。他感到无地自容,悔恨不已。回到县衙,令使役挑了好多担水

  • “食了冬饭冬冬坐”

    摘要:“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12月21日,被称为“亚岁”的冬至姗姗来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南方人眼里,冬至大过年,是要郑重庆祝一番的。“食了冬饭冬冬坐,食了年饭讲耕锄”。在农村

  • 来时莫徘徊

    摘要:“来时莫徘徊”是一句歌词,更是一个故事。那是1915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跑到了李叔同的居所,朝着院内的李叔同大喊:“叔同,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转身踏雪而去。李叔同望着

  • 敬畏文字

    摘要:我是八岁上的小学,第一次用铅笔恭恭敬敬写的汉字,就是自己的姓名。字的笔划虽然很幼稚,但一笔不苟。小学六年,认识了很多方方正正的汉字。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转注,每一个汉字的构造都让我充满好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敬畏文字

   期次:第7741期   作者:□王唯唯

我是八岁上的小学,第一次用铅笔恭恭敬敬写的汉字,就是自己的姓名。字的笔划虽然很幼稚,但一笔不苟。小学六年,认识了很多方方正正的汉字。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转注,每一个汉字的构造都让我充满好奇,陶醉其中。

清晰地记得,那个年代小画书特别流行,虽然家境清贫,但父亲还是答应了我们兄妹三个的请求,每个月都会给我们买三本小画书。对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形象生动、故事感人的小画书,就是我们最早认识世界的启蒙读物。

长大了,接触到了五彩缤纷的书本蕴含各种情感的文字。

《战争与和平》《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红楼梦》《三国演义》《子夜》……置身于文字的海洋,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字不是冰冷的笔画、方块及其组合,文字是有灵魂的、是有温度的、是有筋骨的、是充满力量的。我喜欢滚烫的文字,更充满敬畏之心。

读书不仅带给我快乐,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地就会产生一些想法。于是,写作由阅读而延伸出来。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所有写作都是一种纪念”,我喜欢这句话。回望40 余年笔耕历程,虽没尝到硕果累累带来的喜悦,但聊以自慰的是散文《三亚落日》被选入中学课本,对于一个业余码字者来说,也可算得上是一件幸事!日子一页页翻过,尽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我们渐渐地对文字少了几分敬畏。行走街头,各式各样的错别字出现在各类广告、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上,如“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家具”写成“家俱”、“打蜡”写成“打腊”,一些店铺把“零售”写成“另售”、“排档”写成“排挡”,就更是屡见不鲜。经历了 5000 年历史的中国汉字,尊严正在逐渐丧失,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有专家说,汉字不能被简单看作是文字工具。现在人们写字越来越少,母语情感会逐渐淡漠。短期内可能看不出影响,但百年后,汉字恐怕会遭遇危机。

敬畏文字是一种文化品德。这方面,古人对文字的虔诚,真是令我们感动。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诗句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再有,是文字记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是文字描绘了晓风残月诗一般的意境;是文字勾勒了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卷;张继大概永远想不到的是,因《枫桥夜泊》而被世人深深景仰,并将其写入历史;辛弃疾被闲置多年,与文字相伴,留下了“把栏杆拍遍”的爱国情怀;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们记住了张若虚,于是有“孤篇盖全唐”之誉……因作品被后人所传诵而记住作者,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回望昨天,已物是人非,留在时间光影里的唯有文字。我钟爱文字,痴迷写作,不为别的,只为那字里行间中多味的人间烟火。也正是因为文字,使我每天活得充实、快乐。对我来说,文字是我活在这个世上最好的依托,写作是我最美的人生状态。前不久,看了梁衡先生的一篇短文《命薄原来不如纸》,文章感叹:与宣纸的千年寿命相比,人的生命无疑是短暂的,“看来,人如要寿,只有把生命转换成墨痕,渗到纸纹里去。”是啊,生命终有一天会终止,但文字,可以永远活着。

古人云:“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对于汉字,我们只有敬畏的资格。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