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1-12-2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南湖琐忆

    摘要:天柱山南麓有小镇梅城,城南有天宁寨,寨脚有南湖。南湖很大,由雪湖、南湖、学湖组成,这湖一直烙印在小城人的心上。南湖曾鼎盛一时,有过“千家楼阁归菱镜,十里山城入画图”的秀美风光。明清年代,南湖北岸为儒学

  • 知耻·知止·知足

    摘要:《清野史大观》中讲了一个姓郭的吴江知县,出身寒门,因顶不住官场陋习的浸染和上司们的贪婪勒索,接受贿赂和浮征赋税,被人告发,遭到清廉上司汤斌的训斥。他感到无地自容,悔恨不已。回到县衙,令使役挑了好多担水

  • “食了冬饭冬冬坐”

    摘要:“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12月21日,被称为“亚岁”的冬至姗姗来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南方人眼里,冬至大过年,是要郑重庆祝一番的。“食了冬饭冬冬坐,食了年饭讲耕锄”。在农村

  • 来时莫徘徊

    摘要:“来时莫徘徊”是一句歌词,更是一个故事。那是1915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跑到了李叔同的居所,朝着院内的李叔同大喊:“叔同,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转身踏雪而去。李叔同望着

  • 敬畏文字

    摘要:我是八岁上的小学,第一次用铅笔恭恭敬敬写的汉字,就是自己的姓名。字的笔划虽然很幼稚,但一笔不苟。小学六年,认识了很多方方正正的汉字。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转注,每一个汉字的构造都让我充满好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湖琐忆

   期次:第7741期   作者:□潘艺

天柱山南麓有小镇梅城,城南有天宁寨,寨脚有南湖。南湖很大,由雪湖、南湖、学湖组成,这湖一直烙印在小城人的心上。

南湖曾鼎盛一时,有过“千家楼阁归菱镜,十里山城入画图”的秀美风光。明清年代,南湖北岸为儒学区,南岸建有文峰塔,那时雪湖、南湖和学湖相互毗连,交相辉映。当时 的 生 员 读 书 之 余 ,常 泛 舟 于 湖中。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

如今,学宫早已远逝,宝塔也无踪迹。逐年萎缩的雪湖水面,尚留些许明清的影子。晴日方好,从湖的南侧望去,蓝天浮云与远山嬉戏,全然倒映入湖里,水底乾坤好似蜃景,湖波荡漾,觉得天空也在晃动。待到落霞满天,流光锦绣,铺在湖面,“半湖瑟瑟半湖红”,如一场紫色的梦,氤氲在这一方天地。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家就住在天宁寨脚下,与南湖毗邻。彼时,湖边有一个椭圆形的稻场,是将湖泊的浅水草滩围垦而成。稻场约有四五个篮球场大小,三面环湖,边沿铺种了一圈向湖边倾斜的草坪,倒也为黄土地增添了几分绿意。

无论是从欢闹跃动中来,还是惆怅无聊前来消散,在这湖与“半岛”共有的草坪上躺下,双手枕在脑后,瞧着南湖日日仰对的苍穹,我似乎成了湖的一份子,与它一起深深地呼吸,享受着无边的恬静。

蓝天白云、清风明月、蜻蜓舞雨、彩虹经天……那是我最难忘的青青湖边草,摔跤、斗鸡、翻跟头、扔沙包、抓石子、跳格子、玩弹珠、滚铁环、踢毽子……

曾记得,儿时玩伴常在“回家吃饭”的呼唤里,全身脏兮兮的,一身臭汗往家跑。训斥自然少不了,只是第二天,父母却又在忙于生计中“放虎归山”,佯装不记得昨日的顽皮了。

盛夏的风吹过,炎炎烈日下,湖间的碧叶荷花风姿绰约,数不尽的莲蓬果实饱满、亭亭玉立。划呀划,一条棕黑色椭圆形的木桶船,轻轻松松满载而归,满船的荷花艳、莲子香。“采藕平湖上,藕泥封藕节,船影入荷香,莫冲莲柄折。”如诗所言,南湖藕农大都推着木桶船行进,来去从不莽撞,也不将脚底下的藕采绝,只为来年留下藕种。

雪湖莲藕与其它塘湖藕不同,洁白如玉,肥大粗壮,略呈方圆形。一根长藕可达5尺,重量约2.5公斤至5公斤,最重可达7.5公斤以上。藕断开均为“九孔十三丝”,入口脆嫩,爽若哀梨。

千百年来,这藕成为潜山人舌尖上的佳肴,心坎上的高贵。湖景与美味兼得,文人雅士纷至沓来,占一方宝地,研修兴学。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常在湖畔天宁寨上秉烛夜读,成为千古佳话。

斯人已逝,书香犹存!千年之后,喜讯频传。庚子年十月底,潜山市雪湖公园正式开工建设,规划以天宁寨为中心,串连雪湖、学湖、南湖,再现南湖荷香、文峰塔影、学宫书香、舒台夜月等十二胜景,恢复“一寨三湖十二景”的历史古城风貌。

南湖的春天带着往昔的梦临近了,小城人数着它到来的脚步,欢喜着,期待着。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