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来了!”在临涣焦化公司,职工们一提起杨庆,心中对他是既敬畏,更敬佩。
敬畏的是,他对电气设备有着一双“火眼金睛”,看出毛病来就会要求返工。敬佩的是,杨庆是“安徽工匠”“相城杰出工匠”“淮北矿业集团工匠大师”,只要他出手,必属精品。
37岁的杨庆,是大伙儿眼中的楷模,但杨庆见了谁都很谦虚,他说:“我始终是技术工人。”画图、接线、编写程序、诊断故障……作为技术工人的杨庆无不做到精准。但凡遇到解决不了的电气故障,杨庆一来总能“药到病除”。
凭借着“十八般武艺”,杨庆先后荣获 2012 年集团公司技术比武第二名,2014 年集团公司技术比武第一名,并在2015年参加全国煤炭行业维修电工比武中,一路过关斩将取得第一名的骄人成绩。
从集团第一到行业第一,杨庆拿了无数荣誉,但他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工匠”的初心。
“小时候我想当科学家,很遗憾没有实现。但是我很庆幸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做同样有意义的事。”2019 年,杨庆来到临涣焦化,参与机电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自己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说,既然组织相信自己,那自己必须用实绩来证明。
来到临涣焦化的第一天,行李还未安置妥当,杨庆便跟着工作人员奔赴一线开展调研,熟悉工艺系统流程,了解设备运行状况。两个月时间里,杨庆查阅了公司范围内近十年各类设备发生过的电气问题,仔细梳理故障原因,逐条编订管控措施,大到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小到各类警示牌的颜色、规格、尺寸,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完善。他认为,任何细节,只要牵扯安全生产,都要力争做到完美,否则就是隐患。
面对繁琐的电气维修工作,“杨老师来了”就像是一颗“定心丸”。曾经,休班在家的杨庆接到电话,甲醇二期循环水过滤器反洗装置无法使用,初步判断为触摸屏故障,但更换触摸屏后仍不起作用。他立刻驱车赶到公司,现场查看后,发现装置出现故障是因为PLC内部一处重要模块损坏,需要重新更换调试。维修现场,一台电脑,一把螺丝刀,一根编程电缆,普普通通的几件工具,他便轻轻松松解除了故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他还不忘向同事讲授要点,“这类故障处理起来不难,关键在于‘脑中思路、手上功夫’,考验的是基本功、细心和精准度。”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杨庆深知,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从本质上提升设备安全运转水平,必须培养更多的“技术能手”。
2021年,在公司党委的支持下,杨庆依托自己的工作室,创新开办电气作业人员实操培训“小班制教学”,每个班参培人数控制在 15 至 30 人,对他们进行分阶段、分层次、“手把手”的教学,教学包含电气基础技能、PLC 编程、DCS 培训等多门课程。“我要把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尽快成长为企业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他将一身技艺悉数相授。
为了激发学员的学习劲头和创新热情,杨庆还定期组织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每一个好想法、金点子,并对操作性强、实用价值高的项目开展群创,为公司解决了一大批制约性难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三年,杨庆所带的学员进步明显、收获颇丰,其中,10人在集团公司及以上技术比武中取得佳绩,荣获集团公司表彰;3人在安徽省应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殊荣。“杨庆工作室”也收获了“淮北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荣誉。
如今,在生产一线,杨庆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查看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指导学员现场操作。
“诗和远方,不仅存在于诗人浪漫的想象里,也存在于脚踏实地的行动里。”杨庆说,自己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关怀,用实际行动诠释感恩和担当、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人才,便是自己当下的“诗”和眺望的“远方”。(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