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02-2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春天食“草”

    摘要:春天是个食草季。所食之草,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草。早春时节,万物初萌,树芽绽绿,野菜破土或返青,大地上呈现出勃勃生机。河滩里,坝堤上,水渠边,田埂头,墙根下,山坡上,氤氲着一层新绿。新绿里有马兰、荠菜、野

  • 人生入味方精彩

    摘要:一道美食要做得成功,入味多半是少不了的。要入味,就先得敞开自己。鱼是鱼,肉是肉,丝毫不动,滴水不进。调料再多,也是枉然。不开几道口子,味道怎么入得了?划开口子,将调料抹进去,等味道进入食材的内层,吸收

  • 摘要:寻芳  李肖容/提供

  • 春景宜向雨中看

    摘要:立春过后,绵密的雨水接踵而至,惠泽大地。草木发芽,万物复苏,处处春意盎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毕竟

  • 难忘的钢笔时代

    摘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代表着那个时代特征的,哪怕是一件小小的物品,都会折射出时代的光辉。比如钢笔。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钢笔是很多人心中的书写圣物,能够拥有一支钢笔,并且堂皇地别在上衣的口袋,都会引

  • 诗入春风柳絮中

    摘要:在第24届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每个环节都让人难忘,其中《缅怀时刻》更是惊艳所有人。“折柳寄情”将中国式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一首曲、一群人、一束光、一捧柳枝、一片绿荫、一起向未来”的唯美表达,将依依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的钢笔时代

   期次:第7785期   作者:□王唯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代表着那个时代特征的,哪怕是一件小小的物品,都会折射出时代的光辉。比如钢笔。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钢笔是很多人心中的书写圣物,能够拥有一支钢笔,并且堂皇地别在上衣的口袋,都会引来羡慕的眼光。

七岁那年,我上了小学。那时学校有规定,不到四年级是不允许学生使用钢笔的。所以每每看到高年级学生上衣口袋插着的钢笔,羡慕极了。好不容易熬到了四年级,我就央求父亲给我买支钢笔。四年级下学期,父亲终于给我买了一支“新农村”牌钢笔。

“一支笔小学生,两支笔中学生,三支笔大学生。”虽是戏言,但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钢笔拥有过的辉煌。

有了钢笔,父亲给我买了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钢笔字帖》。父亲说写字要“字如其人”。写字,就是人与字,字与人,二合一,一含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虽然还不能真正明白其含义,但我相信父亲的话肯定是有道理的。长大了才知道,字如其人,就是写字是一个人的一项基本功夫,字不光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艺术,一手好字可以给人留下极好的印象。

按照父亲的要求,每天中午和晚上趴在桌边练字一小时。清楚记得,我用钢笔抄写的作文,得到班主任的大加赞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我的钢笔字写得漂亮,并且宣布班上的墙报以后由我负责抄写。

1976年11月,我考上一家外地的文工团,离家前的那天晚上,父亲送我一支黑色的“英雄”牌钢笔,要求我一个月里要给家里写两封信。接过父亲给的笔,黑颜色的粗笔杆,握在手里真有一种饱满的感觉。我知道手中的这支笔传递着家人的一种心愿与期盼!按照父亲的要求,我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写两封信。台灯下,铺开信纸,笔尖与纸张摩擦,安静地吐露文字,记录我经历过的生活痕迹。这一刻,我觉得字迹中的一横一竖、一点一捺,都是一种心灵的密码,充满了一种感情的纹路,只有心灵相通的人才能破译。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诗坛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和所有热爱诗歌的朋友们一样,我读诗、写诗,满怀激情。就是这支“英雄”牌钢笔,见证了我投稿、退稿的过程;见证了是写作让我的灵魂在纷繁的世界里得以安顿。

世情亘古不变,然而道具改变了。稿纸上沙沙作响的钢笔吟唱,已被当下手指敲击键盘的乒乒乓乓所取代,曾几何时的“写”文章,变成了今日的“敲”文章。键盘敲击出来的文字固然工整,却也总有某些东西远去了。这远去的是对于笔杆的触觉,还是对于笔尖在纸面行走的听觉?是对于某个字一笔一画呈现在脑海中的轨迹,亦或干脆就是对于一种情境、一个时代的怀念?

20 多年前,“写信联系”常挂在我们嘴边,取而代之的是当下“短信联系”。一句话的改变,折射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更。我知道自己以后再也不会用钢笔书写了,虽然陪伴我大半生的“英雄”牌钢笔还在,但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这代人的钢笔时代,已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背景。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