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宣城宁国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引进来”“留下来”的基础上,紧抓“用得好”,突出党建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建好功能平台,打通政企壁垒,推动平台搭建、要素联动、人才共育,取得明显成效。
党建引领“融合发力”。出台产业集群党组织建设及非公党建六级联动实施意见,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建立 5个产业集群党组织,整合 252 名党建指导员、行业主管部门等力量,联系指导 1268 家企业,同步建立覆盖产业链的人才工作微信群,引导产业链内技术人才交流学习、经验共享。创新实施“移山计划”,定期组织企业高层次人才到沪苏浙先发地区学习培训,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人才活力。
“双招双引”同频共振。由组织部门牵头统一开展人才考核和招商考核,实现“双招双引”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动。近年来,该市先后引进 26 个“高精尖缺”科创团队成功落户,同步带动新宁能源、绿谷新材料等10余个重点项目落地,撬动资金近5亿元。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顶格推进,对人才提案建议重点督办,对人才经费全力保障,先后从市本级拿出扶持资金 8800 万元用于科创团队扶持;投入 2.8 亿元建成 14 万平方米“宁国智谷”,为科创团队及人才创业提供免费办公场所;分期投入3.08亿元建设1445套人才公寓,有力解决各类型人才住房问题。
“产才互促”同步驱动。持续深化“政校企”人才战略合作,先后在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70 家。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完善宁国籍在外人才联系服务机制,建立800余人宁国籍在外人才信息库、4180余人的宁国籍大中专毕业生信息库及100余家重点企业用人需求库,并围绕企业及人才需求进行精准“牵线搭桥”,引导在外人才回乡留宁发展。坚持以赛聚才,围绕汽车零部件行业,举办首届安徽宁国百名研究生科技创新大赛,组织7所高校80余名机械工程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与全市重点企业进行产学研及项目对接,有力实现人才“裂变效应”。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