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从前一样,一个人或约上一群人,登上独秀山的峰顶,不为别的,就当做一种 情 怀 、一 种 运 动吧。对于独秀山的亲切感,最初来源于山的名字。仅一个“独”字 ,就 让 人 心 生 遐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众的事物结果虽不完美,但过程不同凡响。独秀山的特色是什么呢?山无所 依 附 地 耸 立 于 大地,高傲地突兀于丘陵之中,独立于群山,又不远离群山,林木蓊郁,这样的山是能承受和担当的,是有气魄的山。
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有了更多的接触后,我终于明白,独秀山的名气其实不亚于众多的名山,这与小个子男人——怀宁人陈独秀先生不无关联。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庆,名庆同,字仲甫。早年,陈仲甫与友人登上家乡的独秀山,可能是切身感受到故乡的山的气度不凡,故自号“独秀山民”,连正名也改为“独秀”。
1915 年,陈独秀先生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也就是后来声名大噪的《新青年》。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始终在最前沿冲锋陷阵。陈独秀先生第一次在政论家章士钊主办的《甲寅》杂志上,用笔名“独秀”发表了一篇题为《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文章,此文的震撼力只有经历过的人知道,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不过,“独秀”这个笔名也被很多人误解,认为陈独秀先生自命不凡,自诩为“一枝独秀”。就连陈独秀先生的同乡好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也曾当面质问:仲甫兄,您未免太狂傲了吧?这世上只有您“一枝独秀”,其他的人都是庸人和笨蛋!陈独秀先生赶忙解释,家乡怀宁有一座山叫独秀山,小时候经常去玩,因为非常喜欢那座山,便把山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只想表明他是独秀山下的一个小民而已,实在没有别的意思。
1953年,毛泽东沿江视察来到安庆。不忘对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陈独秀先生,问随行官员,是先有陈独秀,才有独秀山,还是先有独秀山,才有陈独秀?随行人员一时语塞。其实,独秀山之名由来已久。
几年前,在安庆的近郊独秀园,我顿生了一些疑惑,对于家乡魂牵梦绕的陈独秀先生,他的灵骨从四川江津迁回后,为何不安葬于独秀山?如此,山与人合二为一,独秀山中有独秀,山独秀,人更秀。
春日里,我独自登上了独秀山,环顾山的四野,远远近近的山川河流以及村庄和集镇,都一样风光迷人。大地已发生了巨变,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已成为可以看得见的事实,陈仲甫先生等先辈们若地下有知,会为此感到欣慰的。仲甫先生想必是听到了现今的独秀山的心跳,而身在山中的我,自然也听到了独秀山的心跳。日月同辉,山河秀美,人人生活幸福美满才是独秀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