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家收拾书橱,抽出一本已经发黄破损的汉语词典,里面夹着一条手撕毛边纸,一见之下,心头一热,一股暖流顿时流遍全身。
纸是折叠起来的,展开,上面是母亲当年用毛笔写的五个大字。字间还有一行用钢笔写的小字:“1964年3月1日,母。”这行小字是我写的,为的就是记住母亲为我写字的这一天。转眼60多年过去了,可看见这字,当时的情景顿时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那时,我们一家住在省城三里庵的合肥眼镜厂职工宿舍。一天,母亲到我房里来,我正在学写毛笔字,母亲站在一边看了一会,说:“写毛笔字,笔要拿稳,身要坐正,每笔都要屏息用力,下笔不能飘,字的转折起落,处处都要有交待,不能含糊。”闻言后,我将笔放下,母亲从我写的毛边纸上撕下一小条,拿起笔,给我做起了示范。
母亲出身农家,出嫁前跟着她的母亲学过女红,也跟着父亲和哥哥学过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书法绘画。我父亲去世后,母亲撑起了这个家,靠着做女红维持生计。也因为母亲知书识礼,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上不起学,是家学为我们打下了基础。
母亲铺平纸,掭好笔,端端正正地写了一个“做”字,又写了一个“傲”字。她对我说,这两个字,左边的站人旁要长一点,右边的反文旁要短一点,字底要平,三部分要靠紧,这样才稳,字才好看。随后,母亲屏息定气,一连写了“颊”“欺”“逆”三个字,然后放下笔,说道,学写字就像做事一样,字要一笔一划地写,事要认认真真地做。学写字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耐得住性子,不能走捷径。
母亲写这几个字时,已是两鬓斑白、年近六旬了,但字写得稳健遒劲,正如她的为人,端正、一丝不苟。母亲的教诲,说的是写字,对我而言却体现在方方面面。几十年来,字,我虽写得不算太好,但无论是在工厂、机关、新闻单位工作时,还是在退休后,我都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没让母亲失望。
如今,母亲早已去世,我也已年逾古稀。见到母亲写的字时,犹如又见到了母亲,她的言传身教温暖着我,让我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