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2-12-0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母亲的味道苗青/摄

    摘要:

  • 行走在往日的矿山

    摘要:站在草木丰盈、岩石嶙峋的八公山上,北望川流不息的淮河,延绵数里的长堤似在眼前,它顺着河流的曲线逶迤,用宽厚的臂膀环抱着煤城,护佑这离河床最近的矿井。坐落在煤城西部的小矿,如同城乡结合的小镇,有商店、粮

  • 夹在书中的温暖

    摘要:前不久在家收拾书橱,抽出一本已经发黄破损的汉语词典,里面夹着一条手撕毛边纸,一见之下,心头一热,一股暖流顿时流遍全身。纸是折叠起来的,展开,上面是母亲当年用毛笔写的五个大字。字间还有一行用钢笔写的小字

  • 岁月深处米花香

    摘要:晚饭后,外出散步,快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清冷的空气中飘来一阵香甜的气味。那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将我牵回了儿时排队炸爆米花的快乐之中……岁月的那头,村子旧得像一张发黄的纸,疏疏落落地铺开。儿时的物质生活匮

  • 拥抱冬天

    摘要:突如其来的大降温,冬天,向我们款款走来。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冬天动辄下雪,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像无数的银蝶在空中纷纷扬扬,簌簌飘落,给山河大地披上了白色羽纱,银装素裹,冰清玉洁,诗情画意,一幅新颖迷人

  • 老屋情怀

    摘要:那天傍晚,夕阳西下,天边布满绸缎般的金黄。我来到了久别的老屋,站在木框架、钢筋护栏和普通玻璃构成的老式窗外,心头漾起一种特别的感觉。40多年前,我随着父母住进了这间老屋,30多平方米的房子住着祖孙三代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走在往日的矿山

   期次:第7972期   作者:□马志清马志清

站在草木丰盈、岩石嶙峋的八公山上,北望川流不息的淮河,延绵数里的长堤似在眼前,它顺着河流的曲线逶迤,用宽厚的臂膀环抱着煤城,护佑这离河床最近的矿井。坐落在煤城西部的小矿,如同城乡结合的小镇,有商店、粮站、邮局、储蓄所,规模都不大,还有煤矿所属的医院和学校。村庄与矿井相距不远,农田环绕着井架,村名即为矿名,村矿契合,融成一体。

再长的河流都有源头,再远的路也有起点。煤矿是我走出校门的第一站,品尝过风霜冷暖,苦涩酸甜。离开后也曾几次回访过故地旧友,每次都有新发现、新联想和新愿景。当年在煤矿时的场景,如同黑白电影的胶卷在脑海里回放。

井架是煤矿的地标,也是最高点。上班升井,下料出煤,硕大的天轮不知疲倦地旋转,告诉人们运转正常,生产安全。上下班的人流彼此交汇,矿里矿外骑车的、步行的来来往往,欣然随性。刚刚下班的采掘工在矿内小卖部倚着柜台,抓一把花生米,喝上二两小酒,咂着嘴,搭起湿漉漉的毛巾出了矿门,畅快、满足挂在脸上。熟人见面打声招呼,偶尔嘴里蹦出几句诙谐的俏皮话,彼此不气不恼,乐观豁达,让人感到煤矿人的热情、朴实和直率。矿外是矮楼和平房连成片的生活区,也有篱笆墙,油毡顶搭建的暂舍增添了破旧零乱的一瞥,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河对面的村庄叫祁集,四面临水,孤渚一块,上游洪峰达到警戒线时,这里就是蓄洪区。庄台上几十户人家春播秋种,年复一年守望着家园。丰收年景,村民把整车的小麦、黄豆、花生、瓜果一船船运送到矿区,换回他们需要的化肥农药和生活用品。

摆船的李老汉常年顶着藤条帽,坐在岸边的小马扎上抽着旱烟,述说着雨前霜后的农谚。他性情开朗,啥时候都乐呵呵的,从不与人争个眉高眼低。有人要过河时喊一声,他便棹把子一转应声而来。船头上放一瓦罐,过河人把零钱投入其中,他多年来从不看也不问。祁集的村民到矿区卖菜买肉、走亲访友都搭这条船。

矿的西南方向有一片不大的菜市场,叫小街。通往火车站的一条土路途经小街,往返路人习惯在此歇脚、逗留。或稍带点蔬菜,或称二斤肉买一条鱼,或踅进小店看看问问,什么也不买。国营商店柜台摆放着烟糖糕点、牙膏香皂、日杂布料。鸡鸭鱼虾、豆腐土豆都是周边村民自产,手拎肩挑,沿街叫卖。逢年过节,几根竹竿撑起一块布棚就是销售卖场,挑挑拣拣、讨价还价,嘈杂声此起彼伏,与乡镇逢大集没有两样。

煤矿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弥补生活的枯燥。每天下午,一群青年在矿门口的篮球场奔跑跳跃,热汗淋漓,难解难分。激情的对战点燃了观众的激情,叫好声、惋惜声一浪高过一浪。每隔一段时间,晚上还会在淮河大坝下的草坪上放露天电影,引得工人、家属和村民纷纷前来观看。孩子们早早地端来板凳抢占好位置,更多的人站着观看,还有人肩上驮着咿呀学语的幼儿,聊着闲话。人们并不在意电影的内容,只是享受星空下的休闲。散场了,大人孩子叽叽喳喳地谈论着影片里的情节,沿着来时的方向散去。恋人们则携手登上坝顶,欣赏夜幕掩映的河水东流,品尝着爱情的甜蜜。

那几年,煤矿招收退伍军人,也从本村和邻县招募一批井下工人,充实一线队伍,工农关系融洽。青年矿工在当地农村找对象,农村姑娘成了矿上媳妇,矿里

小伙子成了村民女婿,村里人高兴,矿上人满意,充满了和谐的氛围。

黑色是煤的本色,它蓄存了千年的坚毅,开采后发出光和热。深冬,漫天飞扬的雪花覆盖了金黄的麦田,染白了不远处的山峦,银装素裹的煤矿像一艘巨 轮 泊 在 无 垠 的 天 地 间 ,默 默 屹立。火车的汽笛声在高高的煤仓回荡,把温暖送往需要的地方。

最后一次回去,煤矿已经停产、封井,空气变得清新,人们的容貌变得陌生。忽然,一丝不舍、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这里既是煤矿也是农村,是坐落在山与河之间的一片热土,孕育着变化和进步。

在暮色中登上淮河堤坝,月光洒在如银的河面,航标灯闪闪烁烁,记录着我从青涩到成熟的里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