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上行驶,离叶家桥越来越近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呈现眼前。车左边,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墙角簇拥着绽放的雏菊。车右边的田野里镶嵌着大块的稻田,齐刷刷的稻茬一片金黄,和远处的蓝天交相辉映。
路面渐渐起了坡度,缓缓前行,丹阳河近在眼前。横亘在河面上的叶家桥充满岁月的痕迹,像一位古稀老人,安静地沐浴在朝阳里,将陈年旧事沉淀在记忆深处。据《当涂县志》记载,叶家桥建于明弘治年间,工艺精湛,气势磅礴,横跨丹阳河,是古代当涂至江苏溧水官道上的重要桥梁。如今,因当涂至博望公路的修建,这条连接新市、丹阳两镇的通道被日渐冷落。
停好车步行上桥。叶家桥是一座五孔拱桥,东西走向,由 青 条 石 纵 横 砌 筑 ,主 体 保 存 较 好 。栏 柱 上 雕 刻 着 狮、象、葫 芦 等 ,这 些 寓 意 吉 祥 如意、平安长寿、生生不息的雕刻,在流淌的时光里无语地祝福着来往的过桥人。他们脚步匆匆,却将每一步都拓进了古桥的记忆里。若能有影像留存,每一帧都饱蘸光阴的温度,记录着人世间的 酸 甜 苦 辣 。 桥 两 端 的 抱 鼓 石 上 ,刻 有 鱼 跃 龙门、狮子绣球、福禄长寿等图案,似乎是对栏柱雕刻的一种诠释和解读。
斜倚在栏柱上俯瞰,可能是今年雨水少,丹阳河河床下沉不少,河面上挤满了水葫芦和野菱角菜,整个桥身如同悬在一片绿色的波涛上。桥墩两侧,上游那边刻着龙头,另一边刻着龙尾,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着桥栏走到桥的另一端,百步不到,桥宽能容两辆车通过。桥面两侧各设一凸出桥面的横条石,像是在提醒行人,无论是远行还是路过,都不要忘了路在脚下和内心的美好。此刻,我站在桥上看风景,却没能看到想象中的水波荡漾和五孔圆弧的倒影,也算是一种缺憾吧。不过转念一想,若彼时再来,水位上涨,又将别有一番景色。
这是一座英雄的桥。抗日战争时,1938 年 8 月,新四军与丹阳河两岸人民配合,打响了可歌可泣的小丹阳战斗。新四军二支队在副司令员粟裕的亲自指挥下,浴血奋战、奋勇杀敌,一举粉碎了日伪军的围攻。叶家桥当仁不让地见证了当时的战斗场景,是小丹阳战斗的遗址之一。
丹阳河两岸人民将坚韧、勇敢、奉献和热血抛洒在叶家桥的每一块青条石上,绽放出鲜艳夺目的花朵。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顶着风雨支着独轮车为前线战士送去干粮,不顾个人安危穿梭在战壕,虽脚步踉跄却无比坚定沉着。桥上的每一块青条石都在积蓄力量,将每一串铿锵的足音汇聚成黄钟大吕,响彻云霄。
这段弥足珍贵的记忆被岁月收藏,历经沧桑后的叶家桥愈发从容淡定。她怀念自己曾经的风华正茂,如同一颗明珠焕发出璀璨的光泽;她追忆那段波澜壮阔的日子,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铭刻在横山的额头,将不屈意志和满腔热爱融入丹阳河的每一朵浪花中。如今,在温暖的阳光下,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政通人和的新气象,她知道是通过血与火的淬炼和脚踏实地的奋斗换来的。
如今,丹阳河两岸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行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叶家桥挺直了身子,抖落岁月的尘埃,我和她默默地对视着,感受着她平稳的心跳,悠扬的歌声从远方传来,古老的歌谣焕发出勃勃生机。
抬头,天高云淡,阳光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