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年的记忆始于煮年粥。在我的家乡,煮年粥,就是在农历腊月初八那天早上煮粥,迎接新年,接纳祥瑞。
家乡有“腊八谁家烟囱冒烟早,来年谁家粮食吃不了”的俗语,我那如蜜蜂般勤劳的外婆自然不甘落后,每年腊八,她是全村起得最早的那个人,我家的炊烟自然也是在村中最早升起的。
小时候我不知道桂圆、莲子是何物,因为那些年,我们农家腊八粥所放食材大多源于自家田间地头,大多数农家是凑不齐八样的。但我那精于持家的外婆从不敷衍,每年早早地就开始预备食材。大米、黄豆、赤小豆、绿豆、红皮花生、红枣、山芋干、小元宵,外婆总是费尽心思,备齐八样食材,生怕不符合腊八粥里的“八”字。
煮年粥时,外婆将各种食材和井水一起放进大铁锅里,先用大火煮,再慢慢改为文火。柴火不仅能激发出食物的本味,还能将其进行升华。这种经过慢火熬煮的腊八粥,香浓黏稠,让人看一眼就直吞口水。有了这么多食材“坐镇”,那香气更是好闻得不得了,哪怕你尚在梦中,也会被这香气馋醒。
闻到粥的香气后,我赶紧来了个鲤鱼打挺,迅速从平时贪恋的被窝里跃出。小姨笑话我:“好吃精出被窝,动作比猴快。”我才不管像不像猴子,赶紧就往厨房里钻。
刚进厨房,外婆就动作麻利地将和粥一起煮的鸡蛋捞出、过水、洗净,再用围裙擦干递给我。粥中各种食材的香气沁入鸡蛋中,剥鸡蛋时,家里的小狗“赛虎”使劲地朝我摇尾巴,那只高冷的豹纹猫也发出讨好的“喵喵”声,仿佛也想尝尝。
吃完鸡蛋,抹抹嘴,刚出厨房,大我八岁的小舅便对我说:“大丫快回去!把腊八蒜端上桌。”
我说:“就爱使唤人,你自己为什么不去端。”
小舅马上说:“谁端‘蒜盘’谁就会算账,你数学不想考第一?”
干活我不太情愿,考第一我倒喜欢。因为“蒜”通“算”,有着美好的寓意。豁然开朗的我,赶紧乐颠颠地又去了厨房。
腌好的腊八蒜湿漉漉的,躺在白瓷盘中,翠绿饱满的蒜瓣呈现出诱人的光泽,吃起来更是香甜可口。
喝一口粥,再咬一口蒜,整个人都暖和起来,心情也无比舒畅。煮年粥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可如今再也吃不到外婆煮的粥了,我的心里别提有多想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