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蕴藏着无穷力量!”在日前召开的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合肥公交集团公司第二巴士公司B3 线驾驶员夏力建议,充分发挥离退休的各级劳动模范、好人工匠、道德模范的余热和作用,将他们的事迹巡讲充分融入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教育,在言传身教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模之美、劳动之美、工匠之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综合育人价值。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意见建议,2022年安徽省教育厅也印发《安徽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细则》。夏力认为,虽然细则中涉及了劳模、工匠等要素,但受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真正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身边的好人榜样很少。
作为劳模先进,夏力曾多次走进校园开展宣讲,也带领中小学生深入合肥公交集团公司实地参观。在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他发现:“当面聆听劳模工匠讲述劳动故事,走进一线亲身感受劳模工匠的工作环境,对学生的感染力、冲击力往往大于常规的课堂教育。”
对此,他建议教育部门主动与相关工会联系,深入了解所在辖区先进榜样的分布情况,开展共建或联谊。“建议定期开展中小学生进工厂进企业,身临其境感受劳动者的付出和奉献,走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创新工作室,在图文并茂中了解新时代劳动者的历程和荣光。”夏力说道。
对于劳模先进巡讲教育资源不匹配的学校,他建议适时开展劳模工匠劳动教育下乡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氛围,为安徽发展培养新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接班人。(本报记者 何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