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2-1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祖母的春天

    摘要:立春之后,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宣告着春的来临,而在门前晒春阳,成为了祖母迎接春天的独特仪式。春阳熠熠,祖母坐在矮脚凳上,背靠柴门,静看云卷云舒,守着流年。大门外十几米处,是一片田野。田野西边,散落着几户

  • 天桥记忆

    摘要:偶然路过繁华热闹的合肥三孝口,立于车水马龙的四岔路口,已不见记忆中那座敦实的天桥。天桥对于幼时的我来说是伟岸的,炎炎夏日,每晚做完功课后,我都期待父亲带我去天桥散步。我紧紧地拉着父亲宽厚的大手,蹦跳着

  • 祖孙共读粤梅/摄

    摘要:

  • 绕行

    摘要:小时候,我很依恋母亲。可是随着成长,我却越来越觉得她有点儿烦人。这是我多次抱怨也没能理解和改变的事实。“姑娘啊,一会儿到家里对你妈的态度要柔和些,知道不?小姑娘家,哪能整天像你这样又暴躁又……”“知道

  • 芦蒿

    摘要: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们大都熟记和欣赏前两句的春景,却忽略了后两句提到的春味。诗句中说到的蒌蒿即芦蒿,又有藜蒿、水艾、

  • 窗外张成林/摄

    摘要:

  • 袅袅炊烟总关情

    摘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夕阳西下,暮色四合,乡野人家屋顶上,缕缕炊烟袅袅升起。这闲适、恬静、唯美的乡村晚景,勾起我无限回忆。生在淮河岸,长在淮河畔。家乡的风物人情、一草一木,早已深入骨髓,融进血液

放大 缩小 默认

芦蒿

   期次:第8020期   作者:□方华

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们大都熟记和欣赏前两句的春景,却忽略了后两句提到的春味。

诗句中说到的蒌蒿即芦蒿,又有藜蒿、水艾、水蒿、泥蒿、蒿苔、龙艾、青蒿等多种别称。在我生活的长江北岸环巢湖一带,人们称之为“鱼蒿”,或许是因为其大都生长在水湄的缘故吧?

幼时生活在巢湖北岸的丘陵地带,缺水多旱地,难得见到芦蒿。春天里,在田间劳作的母亲偶尔从渠塘边带回一把野生的芦蒿,也懒得伸一筷子。因为那股浓郁的艾草味,让喜甜乐香的少年退避三舍。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口味也在改变,及至中年以后,却越来越喜欢一些异香之蔬,如水芹、茼蒿、芫荽之类,对芦蒿更是喜爱有加。环顾四周,发现与我同好之人甚多,或许是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需要那一口清蔬来“刷一刷”满腹的油水吧。

“正月芦,二月蒿,三月当柴烧。”除了其特别的香味,芦蒿吃的就是那一把嫩。一把芦蒿,摘叶去根茎,留下其间的嫩杆,洗净切段,即便像我年少时母亲那般一勺菜籽油清炒,那唇齿间的脆嫩、味蕾上的清香,也让人回味无穷。

江南水乡,芦蒿遍生,人尤喜食。比如在南京一带就有“荤有板鸭,素有芦蒿”之说。江南人吃芦蒿,夸张点的比喻,说一斤要掐掉八两,只剩下一段青青翠翠的芦蒿杆尖儿,精细如一茎温润的美玉,无论是盛放在竹篾编成的篮子中,还是盛放在青瓷碟上,都让人心生怜爱与欢喜。

芦蒿炒香干是南方人家一道极普通却精致的菜肴。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第22回中,就写到“芦蒿炒豆腐干”。将择取的芦蒿嫩茎洗净,切成小段,香干切成细条,除了盐和烹饪油,基本不要加任何作料,一份春天的脆嫩与清香,就在我们的舌尖上跳跃。

最喜欢母亲的臭干炒芦蒿。被大火烧“辣”的油,激发出臭干和芦蒿特别的味道,两种奇味在热锅中相互交融、汲取,又衬托、凸显出各自的异香,让人难以止箸,回味悠长。

冬去春来,南方人家多存有腊肉。腊肉炒芦蒿,也是别有风味。将腊肉切成丝或薄片,芦蒿切成段,热油锅中将腊肉炒出油,倒入芦蒿段和红椒丝快速翻炒,出锅装盘。不说其味脆嫩清新,唇齿留香,单是那青瓷盘中腊肉的黄、芦蒿的青、辣丝的红配成的清鲜之色,已是令人未食先陶醉了。

春日,竹笋破土,与芦蒿拌食,两嫩相配,笋白蒿青,也极为鲜美。此味早在明代即有记述:“多生江边湖滨,金陵人春初,与笋同拌食之,最为美味,碧如玉针,嫩不须嚼,良于他方所出。”

《红楼梦》第61回中写到:“……前儿小燕来,说‘晴雯姐姐要吃芦蒿’,你怎么忙的还问肉炒鸡炒?小燕说‘荤的因不好才另叫你炒个面筋的,少搁油才好。’”虽没有尝过这道“芦蒿炒面筋”,想曹雪芹既将其写进红楼,定是味道不错。

作家汪曾祺曾这样形容品味芦蒿:“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初读时虽觉其美,却不解其味。直到某个春日,在无为的一处江畔看见一群女子采蒿,看那一把把青绿的芦蒿握在少女嫩白的手中,春风吹拂,江水清新的气息入鼻,才真正领略其笔下的美妙。于是,在日后的每一次品味中,眼前总是晃动着江滩上那一丛丛的青绿和婀娜窈窕的身影。

草叶入食,也是人们不断探索和发掘美食的过程。据文字记录,芦蒿的美味是在北魏时期被发现的,这在北魏《齐民要术》和明代《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此前鲜见食蒿之说。虽然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即写到芦蒿,但也只是把它当成野草的一种。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诗经》中的“蒌”即芦蒿。大致的意思是割草要先割芦蒿,旁边的姑娘长大了,我却不敢表露爱意,只能喂饱她的马看着她出嫁。诗中可以看出,那时还没有把芦蒿当作蔬菜,只是用来喂马或者当柴火。被少年用来寄托情思,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出门踏青时,我总喜欢在水湄草滩处寻觅那修长窈窕的身影,回味“新涨的春水的气味”,品味那一份虽清苦却幽香难忘的乡愁。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