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和煦的上午,偶尔瞥见小区广场的长椅上,一位老人正戴着老花镜认真地读报,不禁触景生情,回忆起当年读报投稿的幸福时光……
1983年,我在企业工会从事宣传工作,同时负责每周组织职工进行知识测验,虽然忙碌但也很充实。我所在的这家企业有十余个车间和科室,400 余名职工。当时,我向企业负责人建言,为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应为每个车间和科室订报刊,并在墙报栏内张贴各种报纸,方便职工业余时间阅读、学习。企业负责人采纳了我的意见,为每个车间和科室订了《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报刊。两年后,时逢《安徽工人报》(即如今的《安徽工人日报》)创刊,企业又为车间和科室增订了《安徽工人报》。看到职工们读报热情高涨,我感到十分欣慰。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我也不断“充电”学习,在省内外媒体上发表一些言论、通讯、随笔等,内容绝大部分都围绕企业工作。当时,针对有些企业重生产、轻学习的现象,我在地方党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何不“授之以渔”》的言论。文中写到,企业要想立足市场,长远发展,抓生产、讲效益固然重要,但“精神食粮”更不容忽视……文章的发表,对敦促企业重视职工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助推作用。从 1992 年到 2002 年,我先后在十余家媒体发文百余篇。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见报,我都要仔细再读一遍,看看编辑有何调整,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改。
1997 年 3 月的一天,主管局领导让我去他办公室一趟,我刚一踏进门,他便拿着一张报纸高兴地对我说:“你这‘工人秀才’不简单啊,为企业发声,作品都刊发在省外媒体上了……”他所说的那篇报道是我在《金陵晚报》上发表的《六安“一品斋”毛笔首在南京城扬名》。因在报刊上屡屡发表文章,此后,我被借调到主管局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习惯纸质阅读的我而言,纸媒仍是我的最爱。
读报投稿,带给我满满的幸福与快乐。虽然也有一些遗憾,但每当我陷入回忆,品味到的都是浓浓的眷恋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