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前饭何有,白薤露中肥。”此句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田家》。由此可见,那时人们的餐桌上,薤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小菜,也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薤白,又称小根蒜、野蒜、野葱,耐旱、耐瘠、耐低温,适应性很强,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广泛,山坡、路旁、田野、荒地随处可见。儿时,常去姥爷家玩耍,闲来无事,姥爷便要拉着我出去,我问姥爷干啥去?姥爷笑着答道:“带你去挖一种能吃的东西。”我一听便来了兴趣,赶紧跟着姥爷前去寻找。
来到野外,只见一望无际的田野上,生着绿油油的野草。我正感到疑惑时,姥爷随手从地里拔了一株秧苗递给我。将其拿在手中,我心里不免嘀咕着:“这是啥,咋能吃呢?”姥爷看出了我的心思,拍了我一下说:“这就是野蒜,快点去找,别磨叽了。”我仔细地观察着手中青绿色的秧苗,怎么看都与地里的麦苗差不多,还有点像小葱,一撮一撮地簇拥在一起。其根部的球形根茎吸引了我的注意,圆圆的、滑滑的,剥开细细琢磨,还真有点像没长成的葱头,白白嫩嫩、大小不等。
出于好奇,我试着尝了一口,感觉跟家里的葱味道差不多。还是姥爷手快,趁我分神时,他的柳条筐里已经塞满了大大小小的野蒜,我赶紧埋头寻找。
回到家,我把采来的野蒜倒在地上,咕哝着:“一堆乱草,到底有何用处,即使做成菜,能好吃吗?”见此情景,姥爷走到我面前说道:“别小看了这些野蒜,既能食用也能药用,作用可大了!”姥爷说,想吃就得自己动手,催我去打水先将野蒜泡一会,待洗干净了再做给我吃。我立刻答应下来,在姥爷的指导下,我劲头十足地将采回的野蒜洗了一遍又一遍,洒了一地的水,身上也弄湿了。虽有些狼狈,但总算是交了差。
我端着洗好的野蒜跟着姥爷走进厨房,只见他先将锅加热,随后倒入油,打入几个鸡蛋,再把野蒜切碎,放入锅中翻炒,不一会儿,香喷喷的野蒜炒鸡蛋便出锅了。我一尝,还真别说,野蒜独有的清香配上鸡蛋的鲜香,倒是绝配。再加上其中包含着我的劳动成果,意义非凡。
野蒜自古以来就被作为药食兼用之品。其性温,无毒,具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之功效,中医长期用于治疗胸闷刺痛、泻痢后重、肺气喘急等疾病。野蒜有多种吃法,可替代葱花,成为作料;可清炒,作为一道小菜;可与鸡蛋一起炒来吃。野蒜拌豆腐,更香;用野蒜包包子、烙菜盒,也不赖。
如今,许多野菜正逐渐消失。闲暇之余,我怀着期盼的心情再次来到无垠的旷野,虽绿意盎然、风景优美,但寻找一番后,几乎看不到野蒜的踪影,想来只能在书本、网络上搜索到它了,学名“薤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