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是啥?无非是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在我看来,菜市场便是人世间柴米油盐、酸甜苦辣的聚集地。
汪曾祺在《食道旧寻》中写道:“我是很爱逛菜市场的。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鱼蔬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说来真巧,去年底入住的新宅可谓“得天独厚”,临窗目测,与菜市场的直线距离不过二三百米,让习惯早起逛菜市的我欣喜不已。更有趣的是,菜市场一南一北的两条路虽不长却颇有名气,一条为“纸厂路”,另一条叫“手拖巷”,当地居民都知道,这两条路名背后的老国企大有来头,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红火一时,尤其是手扶拖拉机厂,不仅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创税盈利大户,其生产的手扶拖拉机还上市并远销国外呢!如今,在工厂的旧址上,新建了学校、商超、住宅楼,而不足三百米长的背街小巷自发形成了烟火气十足的菜市场。
随着晨晖铺满天际,菜市场渐渐热闹起来。时间一长,我对新老摊主的面孔乃至经营品种、规律了解得一清二楚。这些小摊多为一辆小三轮、小推车或是自行车,因陋就简;经营蔬菜水果的则充分利用篮筐、周转箱,分装标价出售;经营各种小吃的车上装有简单的设备、物件,现做现卖,满足市民所需。这些摊主都有相对固定的摊位,天天如此,很少有摊主开车满街吆喝的。本来市场就不大,估计那样做,既不占主场优势,又丢掉了老主顾,生意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固定摊位反而省时省心,回头客也多。
与这些摊主聊天后我了解到,他们中有不少人生活得并不容易。很多人是早期的下岗职工,夫妻档居多,他们多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必须想法子赚钱补贴家用。“尽管摆摊辛苦,但这钱赚得踏实心安,日子有奔头。”一位摊主信心满满地表示。
一家经营豆腐脑的摊位生意格外红火。原来,摊主来自寿县,其豆腐脑的做法源自八公山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以其“洁白明亮、嫩而不松,卤清而不淡,油香而不腻;食之香气扑鼻,有肉味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呛”闻名,吸引食客竞相品尝。一碗豆腐脑,也是乡愁的解药。无论身处何地,心心念念的还是家乡的那一口特别的味道,而且这味道大馆子小门面不常有,菜市场却常有。这也是菜市场吸引人气的魅力所在。
作为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菜市场就像一个“浓缩社会”,每一处都充满着浓郁的烟火气。逛菜市场的乐趣从来不在于买了什么、买了多少,而是在各式各样的吆喝声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看到生活的真实面孔,感受到市井生活的温馨,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