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自然不缺堤坝和稻田。第一场春雨之后,堤坝和田埂间,野豌豆苗不经意探出了头。
在春光的滋润下,野豌豆逐渐舒展开羞涩的身姿,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一枝弹力十足的茎上,椭圆形的叶子一对对地往前赶,直到顶端犹不罢休,凝成纤细的、略略卷曲的触须,向着风和白云招手。叶片也由淡绿变得清澈通透,如薄片翡翠。一棵豌豆秧就是一座绿色的小小堡垒,一小片豌豆秧就稳稳地占住一块地面,仿佛它们才是这片天地的主人,要独享整个春天。
当野豌豆苗已在明媚的春光中崭露头角时,田园里依托着肥沃土地的豌豆苗们才开始醒悟过来,欲奋起直追。无奈,最爱尝鲜的当地人,在偶尔路过堤坝及田埂时,总会顺 手 掐 一 大 把 野 豌 豆 苗 的尖。试想,鲜嫩水灵的豌豆尖,谁又肯错过呢?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里的“薇”,便是野豌豆苗。
医书上说,豌豆尖性平,不像其他野菜寒凉,具有健脾益气、利小便、解疮毒、助消化等作用,对脾胃虚弱、小便不利、疮疡肿毒、水肿等多种病症均有一定的疗效。经历过严冬腊月的洗礼,野豌豆既无病虫害之忧,也无农药之扰,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据说,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就好这一口。在他被贬黄州时,为了吃到家乡的豌豆尖,特地托好友从四川带来种子,还专门作诗答谢,其中就有“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这一形象描写豌豆的诗句。家在山阴的南宋诗人陆游,亦有诗句“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
采野豌豆尖一定要趁早。开了花的苗尖具有一定毒性,食之会出现幻觉。野豌豆尖采回之后,用清水洗净,焯水之后,清炒或者凉拌都是不错的选择。无论是细嫩的叶,还是柔软的茎,都是不能辜负的。清香中略带甜味的口感,唇齿间皆是来自乡野的鲜美。这种味道,须用整个春天来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