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4-1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春之舞盛利者/摄

    摘要:

  • 古镇柘皋早茶香

    摘要:当合肥公交“早茶专线”开进柘(zhè)皋,古今人文沟通的桥梁打开,慕名前来体验早茶文化的游客纷至沓来。看古镇北闸老街,品柘皋早茶美食,游汪桥美丽乡村,成为春游新时尚。说来就很奇妙!十多年前,初见“柘皋

  • “会上”开遍映山红

    摘要:“会上”是一个地名,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二队的别名。在原霄坑村,有一个与别处不同的现象,那就是每个组的名字都是以数字命名,由北往南,沿霄坑河溯流而上,依次为一队、二队、三队直至六队。我们要去的地方

  • 把小事做到极致

    摘要:有时候,发现小,甘于小,也是一种智慧。艾富赖德·佛勒出生于美国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波士顿找工作,在一家刷子公司当临时推销员。后来他想,做刷子的工艺很简单,投资也很少,何不自己做刷子卖

  • 西湖二桥

    摘要:杭州西湖有好多座桥,而断桥和西泠桥是其中两座名气极大的桥,尤其是断桥。断桥在白堤北端,由它连接了白堤和湖北岸。断桥残雪是西湖老十景之一。站在断桥四下望望,西湖的美丽就能大抵收入眼底。祖籍徽州歙县的明代

  • 家在纪念塔下

    摘要:家在烈士纪念塔下。平时,我喜欢攀登那一级级台阶,走过那松柏簇拥的山间小路,直抵山巅;喜欢在纪念塔前晨练和晨读。这里空旷无人,而我潜意识里,总感觉有无数双眼睛和耳朵,看我晨练,听我晨读。喜欢在桃红李白时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在纪念塔下

   期次:第8056期   作者:□章小兵

家在烈士纪念塔下。平时,我喜欢攀登那一级级台阶,走过那松柏簇拥的山间小路,直抵山巅;喜欢在纪念塔前晨练和晨读。这里空旷无人,而我潜意识里,总感觉有无数双眼睛和耳朵,看我晨练,听我晨读。

喜欢在桃红李白时,一个人独登纪念塔下,细看那镌刻在大理石上英烈的名字。我从土地革命时期,看到抗日战争时期;又从解放战争时期,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在历史的一个又一个渡口,寻觅那些英烈熟悉而又悲壮的身影。312位英烈就如我的一位位远征未归的亲人,从一个个姓名,幻化成了一张张和蔼可亲的面容,依然静静地守护着这座皖南小城。

青阳是红色革命老区,从这里走出了一批热血男儿。宁坤山,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点燃了青阳农民运动星火,策反了县保安队士兵,聆听过方志敏的教诲。他在狱中面对酷刑坚贞不屈,铁骨铮铮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本色。吴家元,儿童话剧队队长。他利用抗日救亡巡回演出,唤醒大众抗日救亡的激情。他说服父母与未婚妻后,到云岭参加新四军,从学员成长为新四军连长。他深入敌后,在肠流腹外的情况下依然打退敌人的四次冲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石生根,16岁就当上儿童团长,从湖北麻城暴动转战到安徽青阳。为了使老百姓度过春荒,他带领农协会员打开地主家粮仓分粮。被捕后,他受尽酷刑,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读着312位英烈们的故事,我热泪沾襟、心潮激荡。他们的入党申请书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写在每颗子弹中、每柄枪刺上。我时常站在那高高的山巅上,一遍又一遍轻唤着英烈的名字。虽然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但我知道他们都是铁打的躯体、钢铸的灵魂。徜徉在这些高大的灵魂之间,我感觉自己也变得高大起来,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涤。

家就在纪念塔下,年年复年年,清明时节,我便会看到不断的人流,飘扬的旗帜,一朵朵寄托哀思的素花;听到此起彼伏的铿锵誓言,我便想起曾经拜访烈士的父亲和遗孀。亲人已去,他们延续着人间烟火的日子。该点豆时,他们自点豆;该播种时,他们自播种。春风吹过了一季又一季,稻子割了一茬又一茬,他们似乎忘却了过去和悲伤。当走进烈士父亲小小的房间时,我发现儿子的遗像20年来一直被摆在案头。还有那位烈士遗孀,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为继承丈夫的遗志,毅然改为丈夫的姓氏,过去的钱桂香,便成了现在的程桂香,带着遗孤自食其力地生活。

家就在纪念塔下,常看到一个独臂老人,每天围着这座山爬上跑下。这位老人是位老革命啊!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臂,转业到地方后,甘做烈士纪念塔守护人。老人说:许多战友长眠在这里,好好陪护他们,是我最心安的事!这位独臂老人就这样看护纪念塔 40 多年。现在,他也走了。生前嘱咐家人把他就葬在这座山上,从此,成了战友们永久的伙伴。

家就在纪念塔下,每年,思念总像春笋那样,遇到绵绵春雨,便破土而出。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