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路过一个公园时,被戏曲之声所吸引。我循声走去,只见公园一隅,一群老者们身着戏服,悠然自得地表演着经典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唱至精彩之处,围观的人们纷纷鼓起掌来。
喝彩声中传来一个稚嫩的询问声:“爷爷,这唱的是什么呀?”我转头望去,只见一位老人牵着一个小女孩站在人群中。老人笑着说:“他们表演的是《天仙配》,讲的是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伴着老人的声音,我的思绪渐渐飞远。
爷爷在世时也常哼唱黄梅戏,我对《打猪草》《夫妻观灯》等经典黄梅小戏的认知,都来自于爷爷的哼唱。我已记不清第一次看《天仙配》是何时,只依稀记得那天爷爷打开央视戏曲频道,屏幕里播放的正是董永槐荫树下问媒的桥段。
戏中董永问了两遍槐荫树可否与七仙女成婚配,都不见槐荫树出声。我看得着急,便问:“爷爷,槐荫树会开口吗?”爷爷则意味深长地笑笑:“不开口哪会有后面的故事呢?”后来,槐荫树果然开口说话,七仙女与董永如愿以偿成婚配,满怀热情地奔赴他们向往的生活。
而在戏外,我们也同故事里的人物悲喜与共,随着声声黄梅尝人生百态。爷爷爱黄梅戏入骨,春耕时哼的是《打猪草》,秋收时唱的是《到底人间欢乐多》,欣喜时总要哼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苦闷时也能想起那句“大哥休要泪淋淋”。在他的人生里,无论怎样的场景都可以匹配到适合的黄梅戏曲目。少时的我,也总是带着笑一遍遍地听他那些关于黄梅戏的生活哲学。
表演的老者嗓音清脆响亮,阵阵掌声将我从回忆中拉回。我轻轻拭泪,一时间心情格外悲恸。当年哼戏的人永远地留在了岁月深处,而那个听戏的女孩,懵懂间已独自走过十余年光阴。我唏嘘不已,转身离去之际看到那位老人眯着眼睛伴着戏曲的调子哼唱着,女孩则乖乖地趴在爷爷的膝盖上,专心地望着戏中人。
我不禁思索,我在这场际遇里看到了当年的旧时光,那身边鼓掌的人们又通过这场戏看到怎样的人生呢?或许我们都是旧时光的追寻者,经久不息的掌声,便是我们在回忆岁月里那些倏忽而逝的旧梦。离去之时,那位老人哼着曲子弯腰把孙女架在肩上,女孩就如当年的我一样喜笑颜开,乐呵呵地跟着节奏拍手。
我突然明白,无论日子过去多久,幼时亲人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哼唱,都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旧梦。它是一道温柔的风,抚过当年的孩子们。如今这道风,又从时光里走来了,它带着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再一次抚过孩子们,完成了它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