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9-0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白露生秋凉

    摘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季节。农历八月,天气转凉,孟秋结束,仲秋开场。二十四节气中排行十五的白露节,就在仲秋前后。白露,炎热才是真正的穷途末路,最终偃旗息

  • 古村秋意

    摘要:

  • 徽州晒秋

    摘要:徽州的秋天是一首古老的歌,秋风作词,秋色作曲,低吟浅唱缤纷的宁静。房前屋后柔软的银杏叶,田畴茶园火红的乌桕树,掩映粉墙黛瓦的枫香,无处不在的构树与盐肤木,色彩斑斓,将山中古村渲染得宛如童话世界。秋天的

  • 父亲的“园丁”情结

    摘要:父亲是一位有着近三十年教龄的人民教师,家中的柜子里摆满了他获得的各种奖牌和荣誉证书。他总说,三尺讲台是个神圣的地方,站在上面讲课,将知识的种子厚植学生心田,心里总会有说不出的激动和快乐。去年上半年,父

  • 三河箍桶匠

    摘要:箍桶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木艺。以前,塑料和金属用具还没有普及时,三河镇及其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具大部分都是木制的,因此也就有了箍桶匠这一职业。箍桶匠制做的用具包括腰盆(一种打渔用具)、米桶、水

  • 山水画卷万佛湖

    摘要:秋日,正是出游好时节。我应友人邀约,赴万佛湖游览。一进入景区,绿树成荫,花草散发幽幽香气,池水微漾,婉约秀丽之感油然而生。目光透过树林,一道高高的大坝横亘在眼前。一旁的劳动场景群雕,连同不远处龙河口水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河箍桶匠

   期次:第8160期   作者:□查鸿林

箍桶是一项古 老 的 手 工 木艺。以前,塑料和金属用具还没有普及时,三河镇及其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具大部分都是木制的,因此也就有了箍桶匠这一职业。

箍桶匠制做的用具包括腰盆(一种打渔用具)、米桶、水桶、锅盖、水舀、澡盆、马桶等。他们所从事的手工主要包括箍桶和加工。箍桶就是人们把买来的成型用品送到箍桶匠那里,用桶箍箍紧,一般都是中间和底部箍两道。箍桶匠会先找来大小适宜的箍套在用品上,再一手拿着凿子,一手拿着小锤,轻轻地绕着圈往下凿,要凿得恰到好处,松了会掉,紧了会炸,有句俗语“箍紧必炸”就源于此。桶箍有篾箍、铁箍和铜箍,篾箍最次,铜箍最好,材质不同,使用年限也不一样,大部分顾客都会选择价格适中的铁箍。

加工就是箍桶匠自己买来杉木等木头,先把木头去皮,按照所做用品大小用锯子断开,再锯成一寸左右的厚度,经过削板、钻孔、拼接、套箍等10余道工序方可完成。木板之间连接要钻孔,用竹针或者铁针当“楔子”,把孔与孔之间连起来,最后用篾箍简单箍一下,就可以出售了,上桶箍要另外收钱。上了桶箍的成品回家后并不能立即使用,需要刷桐油、暴晒,才能经久耐用。

箍桶匠也对木制用具进行维修。他们最忙的时候是春夏之交,人们开始使用澡盆,换旧的、买新的、维修的、加工的,活儿就来了。许多人家把冬季不常用的澡盆送到箍桶匠那里检查。箍桶匠把盆拿在手里,先是目测一下,然后用手背敲敲打打,再用手指按按捏捏,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似的,最后提出建议,是紧箍、换箍还是换木板、刷桐油。一般来说,按照箍桶匠的建议进行维修,大部分用具都能再使用几年。那个年代,家家生活都不富裕,修修补补是最节约的方式。

箍桶匠有坐店经营的,也有十里八乡游走的。小时候,经常看到箍桶匠挑着一个担子,一头装着箍桶工具,一头装着各式各样的桶箍,边走边吆喝:“箍桶啰,箍桶啰。”乡下人淳朴热情,箍桶匠干到谁家,谁家就包吃包住。箍桶匠还会指导村民翻新用具:找来烂棉布,用火烧成灰,再用桐油搅拌均匀,用小铁铲一点点塞进用具缝隙里,直至塞得满满的、紧紧的,再给用具上桐油,阴干、暴晒、上油,如此重复两三次,成品就像新的一样。村民有给现金的,也有用大米、菜油抵工钱的。箍桶匠最乐意接新娘出嫁的活儿,那些用具做工讲究、工钱也高。

箍桶匠的生意一直红火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后木制用具逐渐被塑料和金属用具所替代,箍桶匠这一职业也就销声匿迹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