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是一项古 老 的 手 工 木艺。以前,塑料和金属用具还没有普及时,三河镇及其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具大部分都是木制的,因此也就有了箍桶匠这一职业。
箍桶匠制做的用具包括腰盆(一种打渔用具)、米桶、水桶、锅盖、水舀、澡盆、马桶等。他们所从事的手工主要包括箍桶和加工。箍桶就是人们把买来的成型用品送到箍桶匠那里,用桶箍箍紧,一般都是中间和底部箍两道。箍桶匠会先找来大小适宜的箍套在用品上,再一手拿着凿子,一手拿着小锤,轻轻地绕着圈往下凿,要凿得恰到好处,松了会掉,紧了会炸,有句俗语“箍紧必炸”就源于此。桶箍有篾箍、铁箍和铜箍,篾箍最次,铜箍最好,材质不同,使用年限也不一样,大部分顾客都会选择价格适中的铁箍。
加工就是箍桶匠自己买来杉木等木头,先把木头去皮,按照所做用品大小用锯子断开,再锯成一寸左右的厚度,经过削板、钻孔、拼接、套箍等10余道工序方可完成。木板之间连接要钻孔,用竹针或者铁针当“楔子”,把孔与孔之间连起来,最后用篾箍简单箍一下,就可以出售了,上桶箍要另外收钱。上了桶箍的成品回家后并不能立即使用,需要刷桐油、暴晒,才能经久耐用。
箍桶匠也对木制用具进行维修。他们最忙的时候是春夏之交,人们开始使用澡盆,换旧的、买新的、维修的、加工的,活儿就来了。许多人家把冬季不常用的澡盆送到箍桶匠那里检查。箍桶匠把盆拿在手里,先是目测一下,然后用手背敲敲打打,再用手指按按捏捏,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似的,最后提出建议,是紧箍、换箍还是换木板、刷桐油。一般来说,按照箍桶匠的建议进行维修,大部分用具都能再使用几年。那个年代,家家生活都不富裕,修修补补是最节约的方式。
箍桶匠有坐店经营的,也有十里八乡游走的。小时候,经常看到箍桶匠挑着一个担子,一头装着箍桶工具,一头装着各式各样的桶箍,边走边吆喝:“箍桶啰,箍桶啰。”乡下人淳朴热情,箍桶匠干到谁家,谁家就包吃包住。箍桶匠还会指导村民翻新用具:找来烂棉布,用火烧成灰,再用桐油搅拌均匀,用小铁铲一点点塞进用具缝隙里,直至塞得满满的、紧紧的,再给用具上桐油,阴干、暴晒、上油,如此重复两三次,成品就像新的一样。村民有给现金的,也有用大米、菜油抵工钱的。箍桶匠最乐意接新娘出嫁的活儿,那些用具做工讲究、工钱也高。
箍桶匠的生意一直红火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后木制用具逐渐被塑料和金属用具所替代,箍桶匠这一职业也就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