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09-0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白露生秋凉

    摘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季节。农历八月,天气转凉,孟秋结束,仲秋开场。二十四节气中排行十五的白露节,就在仲秋前后。白露,炎热才是真正的穷途末路,最终偃旗息

  • 古村秋意

    摘要:

  • 徽州晒秋

    摘要:徽州的秋天是一首古老的歌,秋风作词,秋色作曲,低吟浅唱缤纷的宁静。房前屋后柔软的银杏叶,田畴茶园火红的乌桕树,掩映粉墙黛瓦的枫香,无处不在的构树与盐肤木,色彩斑斓,将山中古村渲染得宛如童话世界。秋天的

  • 父亲的“园丁”情结

    摘要:父亲是一位有着近三十年教龄的人民教师,家中的柜子里摆满了他获得的各种奖牌和荣誉证书。他总说,三尺讲台是个神圣的地方,站在上面讲课,将知识的种子厚植学生心田,心里总会有说不出的激动和快乐。去年上半年,父

  • 三河箍桶匠

    摘要:箍桶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木艺。以前,塑料和金属用具还没有普及时,三河镇及其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具大部分都是木制的,因此也就有了箍桶匠这一职业。箍桶匠制做的用具包括腰盆(一种打渔用具)、米桶、水

  • 山水画卷万佛湖

    摘要:秋日,正是出游好时节。我应友人邀约,赴万佛湖游览。一进入景区,绿树成荫,花草散发幽幽香气,池水微漾,婉约秀丽之感油然而生。目光透过树林,一道高高的大坝横亘在眼前。一旁的劳动场景群雕,连同不远处龙河口水

放大 缩小 默认

徽州晒秋

   期次:第8160期   作者:□谢光明

徽州的秋天是一首古老的歌,秋风作词,秋色作曲,低吟浅唱缤纷的宁静。房前屋后柔软的银杏叶,田畴茶园火红的乌桕树,掩映粉墙黛瓦的枫香,无处不在的构树与盐肤木,色彩斑斓,将山中古村渲染得宛如童话世界。

秋天的高山村落别有韵味。门前一地金色的玉米粒,在秋阳下,繁星一样闪着金光。屋檐下一排南瓜,紧贴着一个满月似的大南瓜。竹子搭成的平台上,铺一张竹篾编织的晒垫,晾晒着一层黄灿灿的稻谷,闪耀着成熟厚实的秋韵,透露主人踏实与安逸的心绪。丰收的姿态总是心满意足,徽派民居的窗台上、大篾盘里,摊晒着剥了皮的红柿子和煮熟的红薯。斑驳的窗台上,还有一个木制蜂箱,辛勤的蜜蜂来来往往,在清新的空气里散播香甜的花蜜。

天高云淡,秋阳杲杲。瓜熟蒂落,翠竹黄花。殷实人家,指的是稻谷丰收,种子饱满,既有收获更有希望。

皖南赣北,风雨同路,山川一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旧时模样,多在高山古村。择一个晴好的闲暇之日,再次前往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的一个高山村落,去领略徽州古韵。闻名遐迩的篁岭近在咫尺,我却另辟蹊径,去寻常山村的一户人家寻访同学老五。晒秋是徽州农村的一项习俗,是对丰收的喜悦、来年的希望,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古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阳台与院落,铺满了刚收割回来的稻谷,像一块块华贵的黄金绢帛,填补村庄平日的空隙。阳光恰到好处,不热一分,不凉一丝。到达时,老五正拿着一把轻如纸片的荻花扫帚,在院子里拂稻谷上的枯叶。那些瓜果的叶子,像秋蝉一样,嘹亮的歌声已渐渐嘶哑。

老五的媳妇在檐下倒芝麻。白玉般的芝麻细腻光滑,储满了阳光的温暖。檐下的一串串干豇豆,一齐咬着线,褪去了夏日鲜艳的颜色,将所有心思用来保护豆荚里的种子。小小的种子,寓意着来年春满人间。

“记得夏天来你家时,这里还是一大片杂草?”我不解地问老五。柴棚边的坡上,一个个南瓜和冬瓜生龙活虎,像从童话世界里冒出来的精灵,原先可不是这样。“没错,但你不认识它们的叶子,瓜果可以和杂草和谐相处。”老五说,春天,让瓜果的藤蔓自由延伸到杂草丛里,秋天杂草枯萎后,太阳一晒,“去伪存真”,瓜果自然就显露出来。

临别时,老五送我一些山里干货,还要送我几个冬瓜和南瓜。老五媳妇又装了一袋干辣椒,往我包里塞。“别看这辣椒颜色红,但一点都不辣,老人小孩都能吃。这是我妈家祖传的辣椒,年年种,通人性了。”这辣椒悉心顺从主人的口味,一代代流传,承载着家族的烟火故事。

种子是有记忆的。晒秋,无非是要每一粒种子,牢牢记住阳光的温暖和味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