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秋天是一首古老的歌,秋风作词,秋色作曲,低吟浅唱缤纷的宁静。房前屋后柔软的银杏叶,田畴茶园火红的乌桕树,掩映粉墙黛瓦的枫香,无处不在的构树与盐肤木,色彩斑斓,将山中古村渲染得宛如童话世界。
秋天的高山村落别有韵味。门前一地金色的玉米粒,在秋阳下,繁星一样闪着金光。屋檐下一排南瓜,紧贴着一个满月似的大南瓜。竹子搭成的平台上,铺一张竹篾编织的晒垫,晾晒着一层黄灿灿的稻谷,闪耀着成熟厚实的秋韵,透露主人踏实与安逸的心绪。丰收的姿态总是心满意足,徽派民居的窗台上、大篾盘里,摊晒着剥了皮的红柿子和煮熟的红薯。斑驳的窗台上,还有一个木制蜂箱,辛勤的蜜蜂来来往往,在清新的空气里散播香甜的花蜜。
天高云淡,秋阳杲杲。瓜熟蒂落,翠竹黄花。殷实人家,指的是稻谷丰收,种子饱满,既有收获更有希望。
皖南赣北,风雨同路,山川一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旧时模样,多在高山古村。择一个晴好的闲暇之日,再次前往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乡的一个高山村落,去领略徽州古韵。闻名遐迩的篁岭近在咫尺,我却另辟蹊径,去寻常山村的一户人家寻访同学老五。晒秋是徽州农村的一项习俗,是对丰收的喜悦、来年的希望,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古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阳台与院落,铺满了刚收割回来的稻谷,像一块块华贵的黄金绢帛,填补村庄平日的空隙。阳光恰到好处,不热一分,不凉一丝。到达时,老五正拿着一把轻如纸片的荻花扫帚,在院子里拂稻谷上的枯叶。那些瓜果的叶子,像秋蝉一样,嘹亮的歌声已渐渐嘶哑。
老五的媳妇在檐下倒芝麻。白玉般的芝麻细腻光滑,储满了阳光的温暖。檐下的一串串干豇豆,一齐咬着线,褪去了夏日鲜艳的颜色,将所有心思用来保护豆荚里的种子。小小的种子,寓意着来年春满人间。
“记得夏天来你家时,这里还是一大片杂草?”我不解地问老五。柴棚边的坡上,一个个南瓜和冬瓜生龙活虎,像从童话世界里冒出来的精灵,原先可不是这样。“没错,但你不认识它们的叶子,瓜果可以和杂草和谐相处。”老五说,春天,让瓜果的藤蔓自由延伸到杂草丛里,秋天杂草枯萎后,太阳一晒,“去伪存真”,瓜果自然就显露出来。
临别时,老五送我一些山里干货,还要送我几个冬瓜和南瓜。老五媳妇又装了一袋干辣椒,往我包里塞。“别看这辣椒颜色红,但一点都不辣,老人小孩都能吃。这是我妈家祖传的辣椒,年年种,通人性了。”这辣椒悉心顺从主人的口味,一代代流传,承载着家族的烟火故事。
种子是有记忆的。晒秋,无非是要每一粒种子,牢牢记住阳光的温暖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