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千岛之城”的浙江省舟山市,是名副其实的海员大市,目前全市登记船舶 3024 艘,海员 4.8 万名,海员人数占全省的 55%、全国的 6%。面对庞大的海员群体,舟山市总工会创新推进海上工会服务,把“海上书吧”建设成为船员可以全天候依靠的“心”港湾。
会航行的书吧
海员长期漂流在外,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让“娘家人”挂心。近年来,舟山先后建立起近海群众性渔业联合工会 20 余个,远洋渔船分工会 170 余个,构建了点面结合、陆海贯通的工会组织网络。
“海上之家”有了,这个“家”如何让海员有归属感,成了舟山工会改革创新的落脚点。
舟山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胡侃告诉记者,根据广大船员的呼声,市总提出建设“海上职工书屋”。经过调研后,根据实际确定了书屋的建设方案。
经过各级工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在全市 1500 余艘船舶上建有“海上书吧”,这些“海上书吧”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阅览室功能,成为集海员学习阅读、文化娱乐、技能比武、关爱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受限于空间,舟山各企业工会除出发前为各船配备好图书、中途通过运输补给船补充图书外,还建立了海上图书交换机制。“由此我们也衍生出了暗号,‘你有什么书?咱俩漂流漂流’。”舟山市海员工会主席黄凤飞打趣地说,这里的“漂流”就是交换的意思。
小书吧成为“加油站”
分布广泛的“海上书吧”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加油站”,促进了职工技能和船企质效的双提升。
舟港拖 31 轮船长朱益明介绍说,他们开展了“海上升书香”海员读书活动,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活动”等,进一步凝聚了海员们的思想。通过阅读劳模精神读本,分享劳模实干故事,引导海员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还有依托“海上书吧”开设技能讲堂、组织技术分享会,建立海员读书积分卡,对获得职业技能提升的海员进行奖励,调动海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书吧建设以来,极大调动了海员的创新积极性,去年以来,我们公司就有十余项技改项目源自船员,实现了新突破。”舟山市万里船员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姚斌说。
数字化提升幸福指数
“在海上工作,有书吧的陪伴,我漂泊的心不再孤单。”舟山籍 90 后、新一海 5 轮三副陈松在参加“海员之家”数字应用培训会上激动地说。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海员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甚至产生焦虑和心理失衡。为此,舟山市总工会发挥“海上书吧”作用,通过数字化着力构筑“安心”“舒心”“开心”三大工程,提升他们的海上生活幸福指数。
“海员之家”应用就是“海上书吧”围绕三大工程进行迭代升级的成果。通过“浙里办”端口进入,可以看到上面设置了维权保障、健康咨询、海员活动、企业招聘、培训报名等应用场景,主要是为海员和海员家属提供各项服务。
“其实许多船舶因为设计等原因挖掘不出多余空间建设线下‘海上书吧’,于是我们就把这些功能搬到了手机上。”黄凤飞补充道,船员可以进入“海员之家”应用开展线上学习,同时应用还添加了“志愿帮扶”等模块,海员家属可验证进入应用进行申请,工会指派志愿者随时指导服务,帮助疏通海员的心理压力。
“海上书吧”很小,也很大!这里寄托了“娘家人”的关心关爱。“我们将结合‘海员之家’数字应用建设,进一步丰富书吧活动功能、完善应用机制,让书吧真正成为海员全天候可以依靠的‘心’港湾。”黄凤飞表示。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 李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