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11-0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立冬工地饺子香

    摘要:立冬这天,工地正逢检查周,工友们吃不上家里热腾腾的饺子,项目部工会便准备了一场暖心的“饺子宴”。天刚刚亮,薄雾还未散去,我们便早早来到食堂,洗菜、剁馅、擀皮、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工会主席提前嘱咐我多

  • “丰”景独好

    摘要:

  • 又到板栗飘香时

    摘要:傍晚散步,走到街口拐角处,远远地便闻到一阵糖炒栗子的香味。走近一瞧,不足百米的路边,经营糖炒栗子的商户足有七八家,挨挨挤挤,好不热闹。在一处摊位前已经围了五六个顾客,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与机器自动翻炒

  • 父亲的立冬

    摘要:按说庄稼人忙碌了一个秋天,到了冬天,应该好好歇息了。然而,到了立冬时节,父亲好像更加忙碌了。立冬之时,大地已经逐渐变得寒冷,秋天的余温渐渐消散,冬天的寒意开始逼近。在乡村里,人们开始为了即将到来的严寒

  • 可以与应该的抉择无处不在

    摘要: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进行可以与应该的抉择。无论是可以还是应该,每个人都得时刻面对。人每天早晨从睁眼开始,就要面对许多判断和抉择。比如,起床后是先刷牙还是先喝水?早餐是喝

  • “雨”水浇绿小镇

    摘要:雨,是师姐的名,也是师姐的影。师姐留给我的印象,如同爽朗的晨光、清亮的鸟鸣。她很少生气,像是一帘晚风,不会惊动残照,又像一枝柳叶,轻轻撩动细雨。她说话轻声细语,做事细致入微,总能在我的报告里发现纰漏,

放大 缩小 默认

“雨”水浇绿小镇

   期次:第8201期   作者:□仇士鹏

雨,是师姐的名,也是师姐的影。

师姐留给我的印象,如同爽朗的晨光、清亮的鸟鸣。她很少生气,像是一帘晚风,不会惊动残照,又像一枝柳叶,轻轻撩动细雨。她说话轻声细语,做事细致入微,总能在我的报告里发现纰漏,它们在我眼中伪装得极好,却在师姐一眼扫去时原形毕露。

那时,我还在新手期,粗心大意之下,常给师姐带来“麻烦”。但即使报告被导师退回来大修大改,并附带一通训导,她却并未责怪我,只是给我发来“师弟,快回办公室”的信息。

我常说,师姐这场雨,真像《春夜喜雨》中的雨。

她随风潜入夜——只要遇到问题,随时随地联系她,总能得到回应。甚至,发完消息不到半分钟,办公室就会响起敲门声,是师姐亲自上门答疑来了。

她润物细无声——对于我们的疑问,她总会耐心解答,从师兄去吃晚饭说到师兄吃完回来,从肚子咕咕叫说到肚子饿得没力气叫了,直到我们听懂。

后来,我们也成了干项目的老手,拥有一眼看出报告里比变色龙还能伪装的纰漏的能力。“这都是我一手带出来的”,聚会时,师姐脸上的光芒比阳光还要明亮。

不过,或许是为我们“兜底”太多,每个项目都要参加,让她分身乏术、自顾不暇。听说,师姐曾哭过一次。我想象不出她落泪的样子,那段时间,我不敢和她对视,毕竟若不是我们扛不起事,又怎会让师姐在国考前几天,还在项目中带头“冲锋”,刚考完笔试,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来加班。

庆幸的是,她成功“上岸”。

毕业后,她回到了故乡,扎根在乡镇基层。她说,她要去浇绿那片土地,用她知时节的青春、贵如油的信念,让堤上的柳树成烟。

她曾谈起自己的志向:在故乡的发展史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且要写得很重、很深。在那个镇子上,她找到了实现抱负的方式。她参加关爱留守儿童阅读志愿服务,用她的轻声细语,把奋进新征程中的伟大成果一一讲解给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她参与举办文艺惠民演出活动,一个个暖人心、接地气的文艺作品,把乡村振兴的精气神凝聚在乡亲们的心中;她参与开展健康咨询和义诊志愿服务,为乡亲们讲解各类疾病防治知识……

某张照片里,她穿着红马甲,拿着资料,站在一位老奶奶的身边为她细心讲解。老奶奶脸朝向她,微微低头。我猜,她的脸上一定有着慈祥的笑容——这是谁家的闺女,真好!

那个镇子不就像是曾经处于新手期的我们吗?它在等待发展,等待人才,等待帮助。它需要一场场大雨去浇灌赤裸的黄土地,它需要一场场清新的风去吹走田间地头积聚下的沉闷空气,将晨光和鸡啼化作源源不断的力量,灌输进人们的四肢百骸,让凝而不散的炊烟把乡村振兴的理想送进每一个香甜的梦里。

它必能欣欣向荣!这是师姐曾经给予我的信心。她曾怎样浇绿我们,就将怎样浇绿这个小镇。

我期待着繁荣的字眼在它的每一条街道上葳蕤生长的那天——更多“面朝黄土背朝天、日日劳作不得闲”的乡亲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更多在田野间撒丫子奔跑的孩子能一路跑进盛名在外的高等学府,更多学有所成的人们能带着寸草心,回到小镇,去报得三春晖。由此,形成一个蒸蒸日上的良性循环。而在小镇的发展史中,师姐的名字必定会出现在其中一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