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3-11-0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立冬工地饺子香

    摘要:立冬这天,工地正逢检查周,工友们吃不上家里热腾腾的饺子,项目部工会便准备了一场暖心的“饺子宴”。天刚刚亮,薄雾还未散去,我们便早早来到食堂,洗菜、剁馅、擀皮、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工会主席提前嘱咐我多

  • “丰”景独好

    摘要:

  • 又到板栗飘香时

    摘要:傍晚散步,走到街口拐角处,远远地便闻到一阵糖炒栗子的香味。走近一瞧,不足百米的路边,经营糖炒栗子的商户足有七八家,挨挨挤挤,好不热闹。在一处摊位前已经围了五六个顾客,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与机器自动翻炒

  • 父亲的立冬

    摘要:按说庄稼人忙碌了一个秋天,到了冬天,应该好好歇息了。然而,到了立冬时节,父亲好像更加忙碌了。立冬之时,大地已经逐渐变得寒冷,秋天的余温渐渐消散,冬天的寒意开始逼近。在乡村里,人们开始为了即将到来的严寒

  • 可以与应该的抉择无处不在

    摘要: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进行可以与应该的抉择。无论是可以还是应该,每个人都得时刻面对。人每天早晨从睁眼开始,就要面对许多判断和抉择。比如,起床后是先刷牙还是先喝水?早餐是喝

  • “雨”水浇绿小镇

    摘要:雨,是师姐的名,也是师姐的影。师姐留给我的印象,如同爽朗的晨光、清亮的鸟鸣。她很少生气,像是一帘晚风,不会惊动残照,又像一枝柳叶,轻轻撩动细雨。她说话轻声细语,做事细致入微,总能在我的报告里发现纰漏,

放大 缩小 默认

可以与应该的抉择无处不在

   期次:第8201期   作者:□郭孝实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进行可以与应该的抉择。无论是可以还是应该,每个人都得时刻面对。

人每天早晨从睁眼开始,就要面对许多判断和抉择。比如,起床后是先刷牙还是先喝水?早餐是喝牛奶吃面包,还是喝豆浆就油条?上班是坐地铁还是挤公交或骑自行车?上班是穿职业装还是休闲装?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属于可以的范畴,自主权在自己手里,但也面临一个如何抉择的问题。每一次抉择都会在自己的大脑中经历一次纠结和斗争。及时抉择和判断正确了,事情就会处理得有条理,就不会手忙脚乱和患得患失。

判断既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责任心和格局境界,还能反映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人生每天都是新的开始,没有预演,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们每天遇到的人和事情都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不同时间即使遇到同样的事情,所面临的主观客观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只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工作能力强和阅历丰富的人在遇到不同的人和不同事情的时候,之所以会很快作出判断,是因为他们能快速分析出遇到的事情是什么,面对的人是什么样子的,能很快清楚自己所面对的处境,明确自己的定位。对于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事情应该做、做到什么程度,都能拿捏得很到位、很得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说什么和不说什么都能做到恰如其分。

人与人的交往和合作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逐步对可以和应该认知达成共识的过程。当双方对可以与应该认知发生冲突时,最理性的解决办法就是坐下来沟通交流。沟通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应该的东西谈清楚、说明白,对应该达成一致的共识继而争取彼此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可以的最大化。谈判是对彼此应该和可以范畴进行划定的最直接的方法和活动。谈判中,首先必须把彼此应该坚持的底线和条件予以明确。应该的内容越明确越具体,可以的空间就越小。谈判中,既要坚持自己的应该,也要尊重对方的应该,双方先把应该的事情明确下来,再讨论可以的事情,则更容易达成共识。因为应该的事情在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形成一致意见。

人的内心都不想被他人设定的应该所束缚。从小到大,无论在家、在校、在社会,大多数人绝大部分时候都处在“从抗争到服从,从服从到抗争”的反复过程中。服从之中有抗争,抗争之中有服从。

职场远比我们自己想象的复杂,交织着各种关系和利益,而工作有时候又不仅仅是工作,还蕴含着方法和手段,需要正确判断、及时抉择。比如,在每天的工作中,可能是好几件事情要同时面对,到底应该先做哪一件、后做哪一件?如果同时有几个领导给你布置任务,到底应该先完成谁布置的任务?判断准确了就可以得心应手、应对自如,既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处理好同事关系。

一个人无论在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在公司,抉择时应该服从整体利益为原则。最能掌握整体利益的人肯定是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企业老板来说,他对大事的把握有决策权,也是决策失误后损失的主要承担者。假如上司让你卖出股票,老板同时打进电话不让你操作,你就处在一个两难的抉择之中。上司是你的直接领导,不服从上司以后日子不好过。听了上司不听老板的更不合情理,老板才是公司整体利益的直接负责人。如果老板决策对了,你只是一时得罪了上司,但公司整体利益守住了。如果老板决策错了,造成的损失由老板承担。上司和老板的要求,对于下属来说,服从都属于应该的范畴,这时就需要考虑应该的优先等级问题。职场对此的处理原则:和老板搞好关系,服从顶头上司的指令。不是特别重大的事情,上司和老板的意见不一致,让他们自己解决分歧。涉及命运攸关的整体利益,谁的责任大就听谁的。

没有谁总是喜欢生活在矛盾和冲突当中。尽管毛泽东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但是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默契的生活当中,没有矛盾和冲突,因为面对矛盾与冲突,总是令人心烦、费神。产生可以与应该的矛盾,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因为每一个人对事情的判断都不是完全一致的。每个人的阅历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所拥有的实力和决策力就不同。你认为可以的东西,别人认为不可以。别人认为可以的,你却认为不可以。你认为应该的,别人认为不应该。别人认为应该的,你却认为不应该。

在可以和应该中选择,达成共识而又不互相冲突,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开车的人和步行的人在十字路口发生冲突,开车的认为步行的应该让汽车,而行人却觉得汽车应该礼让行人。比如,在公交或者地铁上人们难免磕磕碰碰,甲不小心踩了乙一脚。如果甲觉得磕碰是正常的,没必要,不应该刻意向乙道歉,但是乙却不这么认为时,甲乙之间很有可能就会发生冲突。比如,领导给员工布置一项任务并要求半天完成,可是员工认为三天能完成就不错了,应该给更多时间。这样领导的预期和员工的预期就发生冲突。领导要求员工应该半天完成,这是领导认为的应该。员工认为领导的要求太苛刻,提出的完成时限不合理,这就必然产生矛盾。再比如某位职员工作中出现了差错被领导批评,员工认为犯错是难免的,属于可批评也可以不批评的情况,领导不应该如此严厉,这就是矛盾。双方对同一件事的认知有了偏差,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其结果就必然出现抵触和冲突。如果,相互之间对同一个人或事物的认知相同或者趋同,那么就会减少矛盾,趋向和谐。相反,就会激化矛盾,产生问题。

人生抉择种种,矛盾无处不在。用“减少提要求”来避免冲突是避免矛盾的常见做法,但有一定的弊病:它不仅仅回避了冲突,也回避了整个人际关系,难以真正解决问题,难以建立更深入且真实的关系。面对抉择,可以去表达、去争取,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来推动可以和应该的转变,但心里需要有个非常清晰的“底线”——不要把对方的可以当成应该。明白“不如意”本来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只要不把自己的失望等同于对方的恶意,自然就不会心存不满和怨气。(摘自人民出版社《可以与应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