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道,既是人名,又是村名。
安徽和县有个千年古镇香泉镇,镇东有个泉水行政村,其辖15个自然村,村庄多以姓氏命名,或直接以姓名命名,如杨友仁、杨友道、杨有才、王小伍。每个村名都有出处,每座村庄都有故事。杨友道,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温暖的故事。
杨友道现有79户人家,280口人。相传清朝时期,杨友仁、杨友道、杨友才三兄弟从遥远的江西龙虎山迁居到此。他们勤劳、善良,像孝敬自己母亲似地细心照顾村中的一位孤独老妇人。后来,这三兄弟成家立业,各立门户,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三座村庄。他们仍然孝顺、侍奉老妇人,为她养老送终,成了“三杨孝母”的佳话。为纪念这三位孝子,村民以他们的名字作为各自村名。几百年来,在杨友道,这种孝道,成为村风,深刻影响着一代代人。
杨友道现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是网红打卡地。村道为沥青路、环形道,宽阔整洁,巷道相通,鸡犬相闻。其环形村道又分为德爱路、孝贤路、和美路、泉水路等四段,每一段路都美。
德爱路上,有条孝心胡同。胡同不长,约30几米,人家不多,就四五家。之所以被冠以“孝心”,是因为胡同里住着一位孝敬公婆的好媳妇。公公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媳妇每天搀着他在这条胡同里散步,经常用轮椅推着他逛菜场,买他喜欢吃的菜,做给他吃。我在村里参观时,正好遇到这媳妇搀着公公慢慢走动,夕阳照在她的脸上,泛着玫瑰色的光芒。
孝贤路上的墙绘极美,独具匠心。在一棵乌桕树旁,有一面山墙,画面是“振兴号”动车。动车的窗户,是原有房屋的窗户,与原有设施浑然一体,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出来。最有趣的是村民笑脸墙,男女老少,笑容灿烂,使我想到《桃花源记》中的佳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位张大哥,须眉皆白,胡子拉碴,眼睛笑成一条缝。驻村干部告诉我,他家原本非常困难,这几年依靠养殖,家境大为改观。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和美”一词屡屡出现,对于乡村来说,指的是村庄美、田园美、人文美、生活美。这个美好愿景,在杨友道,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正在和美路旁举办的新时代文明摄影作品展,真实记录着村里进行文明创建的许多动人瞬间。在展板前,我看到村庄规划图、村民议事图、“香泉四宝”展、村庄风俗展,感喟耕读传家的传统又回来了。
村尾一段,是泉水路。路右是一排柿子树,寓意事事如意、红红火火,表达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路左是一家民营企业,主要加工山芋、南瓜等半成品,产品全部出口,就近招收村民就业,每年光发工资就达到400万元。另外,村头村尾有两处柴草“储蓄所”。村民们把柴草集中存放在这里,既可保证用火安全,又能美化环境,特别是保存了乡村记忆,真是别出心裁。
我亲临感悟,杨友道的“道”,就是“孝道”;杨友道改造提升工程,就是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工程。
村里还有很多景点、亮点,如冷泉、栈桥、“水八珍”“水八怪”等,如果细细参观,一天都看不完。驻村领导金镇长兴奋地介绍,村两委这几年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包括杨友道在内的整个泉水村都有改观,可谓“女大十八变,越变越美丽”,而且更加注重内涵发掘,一村一主题,各村都惊艳。对此,我感同身受,想将来能在这里安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