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1-15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门·门第·门风

    摘要: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门是供人通行的,有门可以拒不速之客于门外。门本是家的“界碑”,随着时代的变迁,门早已突破家的界限,从家门延伸至村门、乡门、县

  • 冬晓过渡

    摘要:轮船的汽笛声,呜呜自江面传来,远远嗅闻到江水的味道,我和母亲便加紧了步子。这是30多年前的那个冬日凌晨,我随母亲过江去对面的荻港街去卖货。江堤下,沙滩的尽头,长江是醒着的。晓月的淡光下,水声哗哗,长江

  • 腊八,拉开年的帷幕

    摘要:每年都盼着过腊八,当捧着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时,年就向我们缓缓地拉开了帷幕。接着,有新衣、有美食,贴春花、购年货,还有热热闹闹的年戏。锣鼓声、喝彩声,名角抖擞上台,一想起来就兴奋不已。长大了,才

  • 峰光无限

    摘要:

  • 仰望星空终一生

    摘要:“原来家里几代存下来的书有那么多……一大部书装了几箱子,本子和字体大小全一样。”“读理出的各种‘闲书’。他越看越快,没过多少时候,大嫂的摆出来的藏书已被他浏览了一遍。”这是金克木先生小说体回忆录《旧巢

  • 杨友道,一个温暖的名字

    摘要:杨友道,既是人名,又是村名。安徽和县有个千年古镇香泉镇,镇东有个泉水行政村,其辖15个自然村,村庄多以姓氏命名,或直接以姓名命名,如杨友仁、杨友道、杨有才、王小伍。每个村名都有出处,每座村庄都有故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仰望星空终一生

   期次:第8247期   作者:□吴骧

“原来家里几代存下来的书有那么多……一大部书装了几箱子,本子和字体大小全一样。”“读理出的各种‘闲书’。他越看越快,没过多少时候,大嫂的摆出来的藏书已被他浏览了一遍。”

这是金克木先生小说体回忆录《旧巢痕》里的文字,学龄前的他就已经博览“杂”书了。金克木是安徽寿县人,生于江西,虽然只有小学学历,最终却成为北京大学教授 、泰 斗 级 学 术“ 杂家”,完全得力于他的深厚家学,终生勤奋好学,博闻强识。

1930 年,金克木只身来到北京求学。作为一个“北漂”,他整日奔波于图书馆和大 学 之 间 ,偷 师 、旁听、自学。据金克木先生回忆说,1933 年,他从《盖世报》上读到沙玄谈天文学的专栏文章及《秋之星》这本书,“想不到从此我对天文发生了浓厚兴趣”,从朋友处借来了顾元编的《天文学》,又到西城市立图书馆查阅沈编星宿图,一边阅读,一边观星。

在一个漆黑的深夜,电灯已熄,金克木点起蜡烛,查看顾元的星图,看一座到院子里望一次,找不清楚再进屋看图。“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夜已很深了,室宿和壁宿的飞马已升至天顶,一座庞大的正方形带着两个小三角形,顶上接着一连三颗亮星的公主,再向东北联上大将,遥映御夫主星,配上仙后座,堪称奇观。

金克木的执着精神感染带动了朋友。凄清的冬夜,喻君不顾严寒,陪伴他守夜,等待观赏狮子座流星雨。初秋时节,沈仲章陪他到北海公园观星。在八倍望远镜中,织女星闪烁着蓝宝石般的光点,晶莹剔透,星河灿烂。他们流连忘返,直到次日清晨。随着观测和研究的深入,金克木还写就了一些天文学专业文章——《评<宇宙壮观>》《对于“天文学名词”的刍荛之见》等,在《盖世报》上发表。

这一时期,金克木也下定决心学习英语。当时他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一股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收费不高的老师,在很短时间里就读懂了许多英语原版作品。

1936 年,金克木辞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奔赴杭州,在西湖边孤山脚下的俞楼,从春到夏,用了100天时间,译出了西蒙·纽康的天文学科普巨著《通俗天文学》。

西蒙·纽康是美国人,用16年时间进行天文观测,成为 19 世纪世界最显赫的天文学家。《通俗天文学》从宇宙结构讲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夜空中著名的恒星、行星、星系、彗星、流星和极光等,以及各种观测方法。“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金克木的译作不仅把深奥无比的天文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而且插入他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的内容,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了解宇宙的同时,用更高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万事万物,提升人生格局。

1942年,金克木千里迢迢来到佛教圣地——印度鹿野苑,潜心学习巴利文、梵文、佛藏。在乡野低矮的茅舍中,金克木手捧印度天城体字母本,半盘膝半跪着,老居士憍赏弥在大床上盘膝而坐,单独为他授课。天黑以后,躺在茅屋法舍遥望暗夜中的星斗推移,是金克木每天苦读最后的功课。他年轻生命的全部活力都浓缩集中在分外活跃的头脑中,思想在尘世的纷争和佛教的清净中跳跃,净土的星空给了他精神信仰和学术方向。四年之后,一代梵学大师学成归来。

对星空的仰望、对知识的探求,贯穿金克木的一生,直到2000 年他去世的三个月之前,他还让女儿借来了霍金谈黑洞的天文学文章供自己阅读,并在电脑中留下了遗作《黑洞亮了——从译泰戈尔诗赠徐迟谈起》。

岁月流转,斯人已去。今天,当“仰望星空”已成为跨越自然和人文学科、从诗意演化为与人生的理想追求相连的常用语时,我们总会联想到金克木先生,他为了“知道宇宙,费尽了精神”,算是中国最早最真诚“仰望星空”的学者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