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1-29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徽州的旗杆石

    摘要: 处于皖南山区的古徽州,在许多方面自成体系,别具风格,一眼可见的,有徽派建筑与散落其间的旗杆石。游客一看到那青砖灰瓦的马头墙,天井庭院的大厅堂,便知是身处徽州了。游览其间时,客人不时会看见一

  • 父亲贬徒

    摘要:父亲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石匠,除了刻碑还给别人断磨。由于技术好,许多人前来拜父亲为师。在我们师兄弟中,大师兄学得最好。年迈的父亲想让大师兄带领着我们一起干,没想到大师兄却动了一次歪心思。一天,有位农家上门

  • “食色”霄坑

    摘要:《孟子·告子上》中有这样一句话:“食色,性也。”而“性也”的“食色”如果没有约束,任其泛滥,往往被人诟病,尤其是食不果腹的年代,贪吃和贪色是多么让人不齿的行为。好在现在人们的观念已大大改变,对于“吃”

  • 载歌载舞迎新年

    摘要:

  • 热热闹闹地“过年”

    摘要:过了腊八,便是年。甜蜜启幕,农历新年将至。值大寒时,远方吹来的风,冰封了湖面,使人迟缓了脚步,心中油然想起“过年”的景象。岁月愈老,愈悟出中国人过年的含义了。三四十岁时,总以为过年是一种浪费,那么的繁

  • 一张火车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摘要:在我的一个笔记本里,夹着一张颜色已经发黄的火车票,是1984年10月2日从合肥经芜湖到铜陵的,票价2.10元。1984年,我作为最后一届两年制高中的应届生,成功挤上了高考的独木桥,考取了铜陵有色金属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张火车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期次:第8257期   

在我的一个笔记本里,夹着一张颜色已经发黄的火车票,是1984年10月2日从合肥经芜湖到铜陵的,票价2.10元。

1984年,我作为最后一届两年制高中的应届生,成功挤上了高考的独木桥,考取了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学校(现已合并到铜陵学院)。为此,父母在老家的堂屋请了几桌客人,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贺喜。10月1日,我收拾好行李,从老家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长途客车,来到了合肥;凭着录取通知书在合肥站的售票窗口,买了张合肥至铜陵的火车票;学生票半价,票价2.10元。虽然那时也可以坐客运班车,从合肥经芜湖过轮渡到铜陵,时间上会节省一些,但不能买学生票,票价至少要五六元,在平均工资只有五六十元的20世纪80年代初,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实在是舍不得。父亲那时已被调到合肥工作,在他的员工宿舍里我住了一晚,这是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父亲不放心执意要送我,因为后天有他的班,父亲说明天只能送到芜湖。

第二天早上8点多,我和父亲一起乘坐327次列车。那是一列绿皮车,车票上没有座位号,有空位就可以坐。列车分快客和慢客,我们坐的这趟车是慢车,每一站都停,上上下下的乘客很多,连过道上也挤满了人和行李。钟油坊、撮镇、桥头集、烔炀、巢县、铜城闸、东关、沈巷、裕溪口……有些站名我已忘记了,近 5 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长江北岸的二坝镇,这是客运铁路的终点站——芜湖北站。那时候,八百里皖江还没有一座长江大桥,到江南过长江必须先搭乘轮渡。我扛着一包行李背着一个书包,父亲帮我拎着一个包,随着茫茫的人流把我送到江边轮渡的检票口。我站在轮渡船舷边向父亲挥手告别,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母亲河长江。江水是浑浊的,波浪泛着黄色,和我想象中清澈的长江水有着天壤之别。随着一声汽笛,渡轮慢慢地驶离了岸边,经过几十分钟的航行,到达了长江的南岸。上岸后,我按照父亲事先告知的路线,手拎肩扛着大包小包赶到4 路公共汽车站,乘坐公交车去下个火车站——芜湖火车站,然后在候车室里等候芜湖到铜陵的火车。火车是从上海、南京方向来的,一般是快客,经过繁昌北、钟鸣、狮子山等车站,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我上学的城市——铜陵,一座美丽的江南小城,一个让“诗仙”李白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当时的火车还是以蒸汽机为主,车速都很慢,加之皖江上没有一座公铁大桥,需要火车、轮渡、汽车、火车不停地倒车。在校的两年间,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朝发夕至,在火车“哐当、哐当”的喧闹声中,在铜陵——芜湖——合肥几个城市间疲惫地奔波。

毕业后的第三年,我到铜陵出过一次差,是坐长途客车从合铜公路经枞阳过轮渡的,虽然时间上比坐火车快一些,但那时高速公路还没有建好,公路路况差,大车也比较多,一路颠簸,旅途的体验感很不好。再次回到铜陵,应该是在1996 年的春天,八百里皖江上第一座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公路大桥通车,铜陵人民期盼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从合肥乘车驶上高速公路过长江大桥进入铜陵市只要一个多小时,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大地带动了铜陵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皖江两岸的崛起腾飞铸就了大道坦途。

后来,随着铜陵长江公铁大桥的胜利竣工,2015年7月1日,被誉为“中国最美高铁”的合肥至福州高速铁路正式通车。不久,我和家人又乘坐高铁到达铜陵,风驰电掣,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让我们体验什么是“中国速度”。这次,我们故地重游了美丽的天井湖公园,荡起双桨再到通天阁探寻天井之幽;登上了学生时代常去的螺蛳山青年公园,登百步云梯,上琼楼叠阁,鸟瞰城市风貌;来到了千年古镇大通看江豚嬉戏,徜徉澜溪老街,感受昔日“小上海”的繁华;到凤凰山景区看凤丹花开,寻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听相思树美丽动人的传说;漫步滨江大道看江水拍岸、帆影点点、踏浪而歌。铜陵,这座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重桂冠于一身的滨江之城,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熠熠发光、光彩夺目。

目前,铜陵境内的第三座长江大桥——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正在建设中,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工程,建成后,将实现“铁水联运”,形成绿色低碳的高速公路、货运铁路、城际铁路综合立体交通网,将会给铜陵和安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

看着手里的这张发黄的火车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如同一本历史巨著里的一枚小小书签,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和变迁,激励着我们永远不忘初心、不负时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