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中有这样一句话:“食色,性也。”而“性也”的“食色”如果没有约束,任其泛滥,往往被人诟病,尤其是食不果腹的年代,贪吃和贪 色 是 多 么 让 人 不 齿 的 行为。好在现在人们的观念已大大改变,对于“吃”的讲究已渗透到普通百姓家,又因为“色”的外延大,流光溢彩,五颜六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都是对色的美好赞誉,贪色,自然无可厚非了。
在霄坑,无论何种季节、何种天气,只要一脚踏进这片宁静的土地,保准你能享受到一场“食色”的盛宴,有一桌生态菜,让你大快朵颐;有一片生机勃发之色,让你心旌摇荡。
霄坑位于池州市贵池南部山区,距离市区 60 公里。这里山高林密,层层叠叠的山 形 成 一 只 半 封 闭 的 宝 葫芦,全村四百来户人家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大峡谷的小河边、山凹里、高坪上,只有一个出口与外界连通。在霄坑村大门楼的右侧,赫然矗立着一块宣传牌:禁止化肥农药进村,确保食品优质安全。即使没有这块宣传牌,村民们也早已形成共识,养成习惯,哪怕是养花养草,也绝不带化学肥料回家,因为任何事情只要开了头,就难以刹得住车。说到这里,再说出我们中午的菜品:茶香鳜鱼、乾隆珍珠菜、霄坑水碗、冬笋、土猪肉、马兰头、腌萝卜角、豆腐乳,最后一道压轴的柴火灶锅巴汤。是不是每一道菜品都让你垂涎三尺呢?而且每一道菜品都来自脚下这片没有被污染过的土地,纯天然,无公害!
我们是在一个雪霁初晴的冬日踏上霄坑这片土地的,也因此看到了难得一见的霄坑白。不太大的雪,经过一天一夜的风销雨蚀,在城里,已经看不到雪的影子,一切又恢复了以往的状貌,对于还未来得及把这场雪定格的人来说,确是一桩憾事。我们很幸运,到了霄坑,还能看到遗留下的残雪。路边植物上的雪,趴在叶上、枝上、花上,形状各异,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原木栈道上的雪,还未化尽,凝成了冰冻,脚踩在上面,滋滋脆响;而覆盖在山顶上的雪,粉妆玉砌,白的温柔,白的粉嫩,山峰周边云蒸霞蔚,雾气蒙蒙,如同仙境。我们还看到久违的冰凌,悬挂在问茶亭的四檐,高高低低,晶莹剔透。
即使是冬天,霄坑绿一点也不含糊,漫天遍地的绿色是霄坑村永恒的背景色,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99%以上的面积覆盖着森林,有原始的,也有人工栽植的。霄坑人爱绿色如同爱身上的皮肤,他们深深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绿色的滋润,没有这么好的自然环境,怎么会有高品质的绿茶?霄坑绿茶色泽翠绿,油润毫显,冲泡后雾气环绕,香郁芬芳高长,味醇鲜爽,回味甘甜,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如今的霄坑绿茶年产量在14 万斤以上,几乎涵盖了全国绿茶市场,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带动霄坑人走向更广阔空间,如今他们大多数人家在城里还有一套房子,成了双城人。在会上(一个村民组的名称),和一名农妇相遇,问及情况,她说在秀山南路有自己的茶叶店,一年四季就在茶季的时候回家,其余大多数时间都在城里,产销一条龙。
霄坑还是红色的。1947 年前后,以杨明为书记的黄西工委成立,建立了以霄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背靠青山,面向平原,凭借险要地形和敌人打游击;在龙须坑一带创建了枪械所和被服厂,发动群众,监视敌人动向,为解放军顺利渡过长江、解放贵池创造条件,“会上”这个地名就是纪念当时解放军开会的情形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村里修建了黄西工委纪念馆,纪念馆里展示了许多实物,人们将永远记得这段历史。在纪念馆里,我们一行人一边看,一边听讲解员的介绍,仿佛穿越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心潮澎湃。
白色纯净,绿色养眼,红色暖心,霄坑三色,满足了我们一行人的色欲。霄坑之美,美在食,美在色,“食色,性也”;霄坑之名,名在山,名在水,诚不我欺也!